《狼圖騰》出版以來,狼性文化很快成了眾多企業的企業文化,甚至有許多人以狼性勵誌。一時之間,“狼性文化”蔚然成風,“狼道”、“狼性法則”等開始風行。
1狼性文化的崛起
狼,食肉目哺乳動物,生性殘忍機敏,多疑且貪婪,群居性極高。群狼內以最強者的頭狼,為狼群的領導者。狼性文化的推崇者從狼的這些特性中歸納出狼性文化的這種特性體現在企業管貪、暴。
理上,就是“對工作、對事業要有‘貪性’”,對待工作中的困難要像狼一樣毫不留情地將其攻克,且不能仁慈對待。
這種將狼性移入人類社會並加以推崇的,是著名的企業家、華為集團的創始人任正非;而將狼性文化推向高潮、引來眾多人士為狼謳歌的,則是薑戎的《狼圖騰》。通過對這兩個關鍵性人物的回顧,我們可以一窺狼性文化的發展路徑。
1.任正非,“狼性文化”首推者以區區兩萬元起家,創造了名震中外的華為,要問任正非是如何實現這樣一個奇跡的,那麼非“狼性文化”莫屬。1995年開始著手創辦,1998年深圳華為科技有限公司誕生。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裏,華為已在業界聲名遠揚,這就是任正非創下的華為基本法則。
當年已經44歲的任正非,若非一股“土狼”一般的衝勁,又怎麼可能創下如此奇跡。
任正非也承認這一點,在創業的初期,他就在企業內部推廣一種“狼性文化”,帶著一幫“狼”一路狂奔。
在廣為流傳的任正非總結的狼的三條優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企業最初是如何快速獲得成功的:一為敏銳的嗅覺;二為不屈不撓、奮不顧身的進攻精神;三為群體奮鬥。所謂的“狼性”,在任正非看來,就是“哪兒有肉,隔老遠就能嗅到,一旦嗅到肉味就奮不顧身”。
這種狼的特點在華為創立之初,被任正非發揮得淋漓盡致。在眾多的關於華為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奮不顧身、毫不留情的搶奪市場的狼影。華為以咄咄逼人之勢,以狼式的擴張,將它的對手——思科、中興等企業逼得不得不對它進行反攻。
2.《狼圖騰》後,狼性文化呈燎原之勢
2004年5月,一本《狼圖騰》的出版,國內眾多企業開始為各種以狼為核心符號、圖騰和宗旨的企業文化搖旗呐喊,各行各業都宣傳起狼性文化,一時之間,“狼煙”四起。《狼圖騰》以北京青年陳陣在內蒙古草原插隊的經曆為主,作者薑戎通過三個部分,以層層遞進的方式,講述了一個核心理念——狼圖騰。第一部分以草原生活、曆史和人物說明中華文明史上“狼圖騰”的事實;第二部分以群狼和小狼的故事說明遊牧民族為什麼信仰“狼圖騰”;最後講述了“狼圖騰”的曆史意義。
薑戎以幾十個小故事將這三部分串聯了起來,主人公陳陣就是串起這些故事的線。書中以陳陣的所見所聞,記錄了許多關於草原上的民族和草原以及狼族的故事。在書中,陳陣在草原上與狼有過親密的接觸,他曾觀察狼群打圍黃羊群、打圍軍馬群的全過程,鑽進狼洞掏狼崽,也養過小狼,與狼纏綿過,也曾親身參與了圍剿狼的生死之戰,到最後看著草原的沒落和草原狼從草原上消失了……
關於狼的形象,我們大多數都是從《東郭先生》、《狼與小樣》、《小紅帽》這樣的故事中得來的,故事向我們傳遞出的關於狼的信息,大多是狡詐、凶殘、貪婪等。但是《狼圖騰》卻一反傳統,正麵歌頌起狼來。通過薑戎的筆,當草原狼齊心協力圍捕狩獵時,我們看到的是狼的團結協作;當頭狼和狼群為保護小狼而慘死在槍口之下時,狼的犧牲精神令我們感動。狼在戰鬥時勇往直前,在撤退時井然有序,以及狼性中偶爾流露出來的慈愛、溫柔和維護草原生態平衡的一麵,這些都與傳統中的狼有著截然不同的特點,那一匹匹精靈一般的草原狼呼之欲出。顯然,作者以獨特的視角,展示了鮮為人知的草原狼群的生存◎有了草原狼,大草原的生態才能維持平衡之道:勇敢、強悍、智慧、頑強拚搏、忍耐、熱愛生活、熱愛生命、永不滿足、永不屈服、團隊合作、犧牲等。狼在襲擊前的偵察、布陣和伏擊;狼對地形、氣象的運用;狼族中的友愛親情;小狼艱難的成長過程,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全新的狼的形象。
在草原上,人成了一名學生,他們要向狼學習智慧、團結和勇氣。於是,這才有了成吉思汗,有了橫掃歐洲的蒙古騎兵。有了狼,才有了草原,因為有狼的存在,那些黃鼠狼、黃羊的數目才得以控製,防止草原進一步沙化。所以對於草原上的生態鏈而言,狼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因此草原上的牧民對狼又愛又恨。這是幾千年來草原上的人與狼之間的關係,他們在這種微妙的情感中維持平衡。狼也成為了當地文明的起點,人們的生活習性、性格特征以及他們的藝術,都有狼息息相關。那些敢拽狼尾巴的女人,那些敢鑽進狼洞掏狼崽的孩子們,那些獨自一人去趕被狼趕跑的羊群的男人,這種豪氣與勇氣,都是大自然賦予的。
在後來接受媒體采訪時,薑戎提到了一個“大命小命”的說法。按照當地牧民的說法,“草原”是大命,草原上的人、草原狼、還有黃羊這些都是小命,沒有了草原這個“大命”,所有的“小命”都要丟掉。這形象地揭示了這種人與動物、與自然的關係。在那時,大草原還是像一個溫暖的懷抱一樣,包容著在裏麵生活的一切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