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曆史上形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我們偉大的祖國位於亞洲東部,東臨大海,西南、西北、東北高山縱橫,屏障著腹地;山穀間河流溪繞,通過明流和潛流向東南方向彙集,形成幾條大河的衝積平原。這些衝積平原氣候溫暖,土壤肥沃,雨量充足,適宜於各種農作物的生長。這種地理形勢,對我國曆史上民族關係的發展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一、漢民族是我國民族關係發展的融合體
恩格斯曾經說過:“誰說他的民族不是雜種,那就無異於說,他的民族還是原始社會群團。”現代的任何民族,都是由古代的許多族體融合而成的。
中國現在有56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占總人口數的93.3%,是中國的主體民族。它是融合了數以千百計的古代氏族、部落、部族和民族的成分發展而成的。
漢族的祖先是華夏族。據傳說,華夏族的祖先黃帝、炎帝、夏禹王都是羌人,原來居住在我國西部地區。黃、炎二帝率領部眾經過長期戰爭,擊敗了先人中原的以蚩尤為代表的三苗族以後,據而有之,繼承了苗、越等族創造的文化,使自己迅速發展起來。傳至夏禹,定九州,由原來的氏族部落製社會開始向以地域為單位的社會組織發展,逐漸產生了私有製和國家政權。華夏族的“華”是形容詞,大和美的意思;“夏”是指夏朝,指夏朝統治範圍的各部落人民。夏朝並沒有把相鄰部落完全統一起來,但華夏族的名稱以後成了中原各族的代稱。
“殷因於夏禮”,“周因於殷禮”,是指廣義的文化繼承關係。這種繼承關係不僅是指族的共同體的繼承,同時也指文化傳統的繼承。這一範例一開,以後不論是哪個民族(部族)統一和統治中原地區,都把繼承和發展這種傳統文化當作自己的曆史責任,並視為衡量統治成敗的關鍵。
周朝的建立對華夏族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周族起源於西方,和羌有極密切的關係。周族是羌的一支,又和羌保持婚姻關係,在血緣上和羌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但周族自後稷進入關中西部以後,一直重視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至古公亶父率部遷於岐下,經濟、文化發展很快。周文王召引鄰近各部落,相互之間互通有無,形成了一支強大的力量。武王伐紂,會八百諸侯於孟津,參加者有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族,包括了當時活動於西北地區的許多民族。周朝的建立,使華夏族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周王室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治,把大批周族勳臣貴戚分封各地,建立侯國,許多侯國統稱“諸侯”,這樣就把大批周人分散在各地。當時,周室的姻親羌人,也在分封之列,也跟著周王室的建立散居各地。與此同時,有功的其他各族首領也成了一方的統治者。
周族的首領原是夏、商王朝的官員,是按當時中原王朝傳統的政令、章法統治周族的,在建國之前已經華夏化了。因此,周代商進行的統治,自然是繼承夏、商的文化傳統,並進一步加以發展。周朝統治的範圍比夏、商大得多,統治的強度和深度也大大發展了,這樣,周王室所繼承的文化通過它的統治機構傳布到各個地區,以周室為代表的華夏族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人數就大大增加了。不管原先是什麼族,經過周朝諸侯國的統治,逐漸改變了原有的族名,春秋時用侯國的名稱,如燕人、晉人、秦人、楚人、越人等。至秦統一六國後,又逐漸淘汰了原來的國名,以秦人相稱了。於是,華夏族又產生了另一個同義詞——秦人,在秦、漢文書中廣泛使用開了。秦族、秦人,和華夏族、華夏人互相通用,意義相同。
秦族起源於西北,雜於戎狄之間。與周室為鄰,開始國小位卑,不能參與周朝諸侯的會盟。後來,犬戎逼周,秦人協助周室大敗犬戎,秦的地位開始逐漸提高。平王東遷,秦族占有原周王室的大片土地,在周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最初秦人比中原地區的鄭、晉、齊、魯等國落後,但它不固步自封,善於學習,不斷把別人的先進文化、生產技術吸引到秦國來,加速自己的發展。穆公得由餘,“開地千裏,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這僅僅是一些典型事例。秦統一六國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種學習競賽的過程,看與秦並列的七雄,誰在學習和掌握華夏優秀文化(廣義的文化)方麵走在最前麵。秦人敢於學習先進的東西,克服自己落後的東西,善於用先進的思想武裝自己,並且付諸實踐,最後實現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國家大統一,民族關係的大發展。
秦亡、漢興。漢朝經過前後四百多年的開辟和經營,疆土比秦又大大發展了。西域設置都護,三十六國統一在漢政權管轄之下:大牂、龍橋等族數十萬人願隸漢籍,哀牢王遣使聲稱“願舉土內屬”。這樣,祖國西北、西南邊疆的大片領土統一在漢王朝管轄之下,漢朝國內的民族成分比先秦也大大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