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每年以哪個月為第一個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在漢朝以前,每換一個朝代,就往往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次。夏朝以一月為第一個月,商朝以十二月為第一個月,周朝又以十一月為第一個月。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份次序,就把改正的第一個月稱做“正月”。直到漢朝的漢武帝,才恢複夏朝的月份排列法,一直沿用到現在。據春秋時代《春王正月》說:“正月為一月,人君即位,欲其常居道,胡月稱正也。”意思是:古代帝王,大都在每年的頭一個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為了表示莊重獨尊,便將一月改為了正月。
以上解釋中可見,正月的“正”為“改正”的正。那麼為何又讀“長征”的“征”音呢?這是因為到了秦朝,秦始皇名嬴政,為了避名諱,就把“正月”讀作“正(征)月”。後來人們習慣了,就一直沿用到現在。
28、為什麼冬至就開始“數九”呢
所謂數九,就是從冬至(或其次日)這一天開始,連數九個九日,名為“連冬起九”。九九八十一日之後,時節已是驚蟄、春分之間,寒消暖至,冬盡春來,俗稱“九九豔陽天”,因而數九又名“九九消寒”,古人就以這種方式來捱過冬季的漫長嚴寒。
數九消寒的方式各異,形態自別,民間流行的是:“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為什麼有參三九,夏三伏之說“三九”指的是冬至以後第三個9天,大約在1月12日到20早前後。欣”指的是初伏、中伏和末伏,基本上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算起。冬至一年中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因此這一天地球表麵獲得太陽光照射最少。但是冬至不是氣溫最低的一天,冬至後,盡管太陽光照射時間增加,但地麵熱量支出仍多於收入。所以,地麵氣溫接著降低,到了地麵受到吸收的太陽輻射能量相同於地麵散發的熱量時,天氣才會是最冷的時候。這時大約在一月中下旬(三九),才會說“冷在三九”。因為同樣的原因,夏至的那天是我國許多地區白晝時間最長、正午太陽高度最高、太陽輻射最強的一天。即使夏至以後,我國得到的太陽輻射逐漸減少,然而地麵吸收的熱量仍大於放出的熱量,熱量在繼續緩慢上升,到了7月下旬前後,大氣的熱量吸收與放出處於平等的狀態,我國部分地區氣溫出現最高,所以有“熱在三伏”之說。
29、十二個時辰所指具體時刻是什麼
古人用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
子時:夜半(23點至1點)。醜時:雞鳴(1點至3點)。寅時:平旦(3點至5點)。卯時:日出(5點至7點)。辰時:食時(7點至9點)。巳時:隅中(9點至11點)。午時:日中(11點至13點)。未時:日映(13點至15點)。申時:哺時(15點至17點)。酉時:日落(17點至19點)。戌時:黃昏(19點至21點)。亥時:人定(21點至23點)。
30、中國為什麼把一周叫“一星期”呢
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廷宣布停止鄉試、會試,廢除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製度,成立“學部”,袁嘉穀即奉命調入學部籌建編譯圖書局,後任該局首任局長。編譯圖書局下設編書課、譯書課,任務是研究編寫“統一國之用”的官定各種教材。各種教科書的編寫中自然會遇到一個“新名詞”該怎麼處理的問題。1909年,編譯圖書局設立了一個新機構統一規範教科書中的名詞術語。袁嘉穀親自參加了這個館的工作,主持製定了很多統一的名稱。
我國古代曆法把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一周,周而複始,稱為“七曜”?;西洋曆法中的“七日為一周”,跟我國的“七曜”暗合;日本的“七曜日”更是與其如出一轍。但袁嘉穀感到不順口,使用起來不方便,與同事們商量後,將一周稱一星期,以“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依次指稱周內各日。
這就是既與國際“七日一周”製“接軌”,又具中國特色的“星期”的由來。把七日一周製定為中國自己的“星期”,就是在光緒時的編譯圖書局首任局長袁嘉穀主持下製定的。
31、農曆每月的朔、望、晦指的是什麼
農曆每月初一是朔日,朔日當天的月亮稱為朔月。朔月是新月,農曆每月初一時,月亮正好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能被太陽光照到的地方正好位於月亮的背麵,加之它和太陽一同升降,因此地球人都看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