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太平記》簡介(1 / 3)

羅貫中《三國誌通俗演義》(以下簡稱《演義》)是一部長篇曆史小說,寫的是我國東漢末年群雄逐鹿與魏·蜀·吳三國爭霸曆史,即由公元二世紀末至三世紀末之間的近百年曆史。對此近百年間故事,國人極感興趣,晉時既已有陳壽《三國誌》與習鑿齒《漢晉春秋》問世,其後也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並經由唐時的閑談話題與宋時的三分說書,於元時形成了三國故事的最早寫定本《全相三國誌平話》。但在相隔僅一衣帶水且自古往來頻繁、三國時還曾遣使魏國的東瀛日本,三國故事卻長期未受關注,縱有對陳壽《三國誌》詞句的借鑒,也是極其個別的。直至元末明初、亦即日本南北朝時代(1332~1392),才有《太平記》雖然簡單但有始有終地以孔明為主人公敘述了三國的分合曆史。

《太平記》是日本中世(約13~15世紀)戰爭題材小說(日語稱:軍記物語)之集大成,篇幅最為浩大,長達四十卷。其有關情況如下:

(一)作者與成書年代

作者不詳。據日本南北朝時博學家、官至左大臣的公定日記《洞院公定日次記》1374年5月3日載,近江國人“小島法師……是近日風行天下《太平記》作者也,雖卑賤之器,有名匠聞”,但據考小島法師不是原作者,而是增補本編者與彈唱者。又據武士·歌人今川了俊撰於1403年的《難太平記》稱,後醍醐天皇(1318~1339年在位)時的國師惠鎮(珍)上人與當時著名儒學者玄惠(慧)法印二人參與了作品的創作:初由惠鎮上人在法勝寺眾人協助下撰成,因謬誤太多而被禁外傳;後經玄惠法印修改、增補後,成了與今日所見相近的形態。如此日本曆史上有名可查的作者就至少有三人。而《太平記評判秘傳理盡鈔》中所列作者名單有玄慧、來賢、護正院、善智坊法印、南岸坊僧正賢信、新田義貞、兒島高德、壽榮、教円、行意、證意、蓮秀、義用、義可、天界坊能鄰等,多達十餘人,但除新田義貞與兒島高德為武士外,餘皆僧侶。同時,正如《難太平記》的寫作動機是為顯揚今川家族的軍功一樣,作品傳播過程中受眾的情感與願望也對今日所見《太平記》的形成產生有巨大的影響。凡此等等都說明:這不是一部個人的作品,而是一部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日本人乃至日本民族思想·情感的集體作品,一如我國《演義》般。

因而作品非一次成書,而乃於數十年的較長時期內經多次修改、增補而成。據《難太平記》稱,惠鎮上人原作有三十餘卷,撰成後曾於1340年前後送呈足利直義(1306~1352.足利尊氏弟,室町幕府副統帥)審讀,而足利直義曾令玄惠法印為他朗讀。但“今本《太平記》分別於卷二十七與卷三十記述了玄惠與直義之死,以故惠鎮原作必迥異於今本”(岩波書店《日本古典文學大係34·太平記一》p11),內容或為後醍醐天皇去世(岩波大係本卷二十一)或新田氏基本停止反足利氏軍事行動(岩波大係本卷二十四)之前的鐮倉末期~南北朝初期曆史。又如上所述,惠鎮原作撰成於1340年前後,經玄惠修改、增補後始得外傳,但玄惠死於1350年3月2日,因此玄惠改本應成於1350年之前;“若以一條兼良校本為祖本的《太平記》跋文所說為可信”,則玄惠隻是岩波大係本“卷十八之前作者”(岩波書店《日本古典文學大辭典》),而惠鎮原作當更少於此。由於玄惠之後作品“在1367年就任管領的細川賴之強有力領導下完成了”(長穀川端編《軍記文學研究叢書8·太平記的成立》p56)首次大規模修訂,初步形成了今日所見的四十卷本形態;同時據考作品的最古抄本永和本抄成於1375年,現存雖隻有相當於岩波大係本卷三十三的一小部分,但經比較與岩波大係本相應部分幾無差異;又因作品所記年代最晚的曆史事件——桃井直常與足利義將之戰發生於1371年,因此今日所見四十卷本應最初形成並迅速流傳於1371~1375年間。此後雖然又有多次修改、增補,但都隻是小範圍的,並不影響全書。

(二)書名與內容

作品名“太平記”,而所記為“南北朝五十年的動亂曆史”(長穀川端《太平記研究》p3),含義因此令人費解。江戶時人湯淺常山認為“記述南北朝分裂之戰亂曆史卻冠名‘太平記’,誠可笑也”,近代學者荻野由之也以為“記亂世曆史而名之曰‘太平記’,是為祝福太平還是為諷刺亂世,令人費解”(岩波書店《日本古典文學大係34·太平記一》p7)。但據成於江戶初期的《太平記評判秘傳理盡鈔》載,作品原名“安危來由記”,後改“國家治亂記”,又改“國家太平記”、“天下太平記”,最後定名“太平記”,前兩名說明了作品內容是“戰亂曆史”,後兩名表達了作者對天下複歸太平的企盼與祝福,如此書名或是民眾不堪動亂、渴望太平心聲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