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跪射。跪射在漢畫中執弓者的表現形式一般為一膝著地,另一膝豎起,左手握弓,右手拉弦。這種形式的射術在我國出現的時間較早。漢畫中跪射技術的出現,與春秋戰國以來跪射技術的發達是分不開的。洛陽有一塊陰線刻畫像磚,上麵刻一武士單膝跪地,左手握弓,右手拉弦,回身向後欲射,很有力度。從漢畫的表現中可以看出,跪射這種技術在實用價值上,是步射類型中僅次於立射的一種射術。
③弋射。弋射在古代是指以繩索係矢而射的一種射術,即射獵時箭上係絲繩使飛禽中箭後而不能逃走,射獵的主要目標是天空中的飛鳥。弋射雖然是以弓或弩而發,但發的不是長箭,而是一種“增”,即短矢。弋射實際上也是步射的一種形式,但就其射者姿態而言,既有立射的弋射,也有跪射的弋射。弋射活動是繼承了戰國的形式,並發展成為人們漁獵生活的重要手段和娛樂活動之
2.騎射
騎射相對於步射而言,也稱馬射,即騎馬使弓箭而射擊。這種射術原為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習俗。戰國時,趙武靈王進行軍事改革,改穿胡服,習騎射,後遂被列國仿效。漢代騎射較為盛行,常常成為人們狩獵的重要手段和體育娛樂的主要形式。可以說漢代騎射的高深技藝在漢畫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從漢畫像中不難看出漢代的射獵活動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①作為軍事活動的手段。②成為一種娛樂休閑的活動項目。③漢畫中所表現的射箭技術為現代的射箭運動所繼承,對研究不同形式的射擊技術和方法,以及規範要領起著重要的科學研究作用。
(三)畫像磚、石中豐富多彩的舞樂百戲活動
在山東南部、河南南陽、四川成都等地區積累了相當數量的舞樂百戲的畫像石和畫像磚。漢畫像中有大量豪華盛大的歌舞百戲活動場麵,歌舞百戲圖幾乎是墓室裝飾不可缺少的內容。後人在墓室中為亡靈所安排的生活內容,常常也是現實生活的再現。這在漢代的文獻和詩文的描繪中,也可得到證實。由於民間匠師的精心雕琢設計,使靜止畫麵上的伎人的表演姿態無不充滿著動感,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不過漢時期的百戲不是一種成形的、完整的、規範的藝術形式,而是混雜了競技、雜耍、歌舞、幻形諸種表演的大雜燴。若按今天的觀點對漢畫像磚、石中的舞樂百戲進行粗略分類,大約可分為四類:
①雜技。有馬技、舞輪、扛鼎、吐火、頂碗、跳丸、踘鞠等。
雜技在我國漢代已很流行,雜技演員往往身兼數技。《西京雜記》載:“京兆有古生者,學縱橫、揣摩、弄矢、搖丸、樗蒲之術……”。如撣國所獻大秦幻人就兼能“變化吐火,自肢解,易馬牛頭”及跳丸等眾技。
②舞蹈。有巾舞、男女對舞、盤鼓舞、長袖舞等。
漢樂舞畫像磚、石數量較多,反映出漢舞蹈生活廣泛而深入社會各個階層。僅我們現所知道的漢樂舞畫像磚、石就兩百餘塊之多。從漢畫像上分析:巾舞有持短柄舞的,也有無柄的;有雙巾,也有單巾;有男子舞,也有女子舞;還有結合盤鼓的,形式多樣,造型優美。
漢樂舞畫像反映了漢舞蹈的成就,在中國舞蹈史上具有重要作用。文獻記載中的漢代舞蹈盛況,可以在眾多的漢代舞蹈畫像中得到印證。同時,在許多樂舞動作與服飾等方麵漢畫像還彌補了文獻記載的不足,如漢代的“建鼓舞”並不見於文獻記載,卻在漢畫像中表現出來。又如“七盤舞”史料上雖有記載,卻無具體說明,隻說有踏盤,還有踏鼓,但盤、鼓怎麼排,如何放?是否是七盤?在文獻中並無說明記載,而漢畫卻形象地把這一細節得以展現與描繪。通過漢樂舞畫像磚、石那生動抑或誇張的刻繪,使人們強烈地感受到歌舞藝術在漢代社會生活中的盛行。
③假形扮飾。有戲龍、戲鳳、戲車、戲魚、戲豹等。
像假形扮飾中的戲車,伎人在車上表演走索和尋僮,動作驚險,演技精湛。如1988年在南陽市新野縣出土的畫像磚《戲東圖》,被文物專家稱之中國最早的車上雜技圖。漢畫磚61×32厘米,畫麵上兩輛飛馬奔馳的戲車,前車杆上伎人兩手各握一索,另一端由另一伎右手力挽,這位伎人的左手拽著前麵的奔馬之尾,使繩索成直線狀態,兩索下有伎人或倒掛、或雙手抓索作翻滾表演。後車杆上頂部蹲一伎人,與前車輿內之人共抓一索,一伎人做走索表演。這是在雙車聯索戲車上所表演的驚人的技藝、絕妙的表演,可說是中國古代雜技的精華所在。史料記載的履索都為地上固定設索,而這些畫像說明其已由平地上升到空中,由固定的形式變為飛動的形態,是研究中國藝術史不可多得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