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漫步在諾曼底公墓上的人來說,諾曼底登陸的勝利是微乎其微的。但無論怎樣,它確實在改變德國的命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總之,它算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冒險。甚至可以說是賭博。當時勝負之間不容易。盟軍之成功應歸之於人事,而德軍失敗則可委之於人命。兵凶戰危,可不慎哉。究其成敗,的確引人深思……
一、“霸王”出發
當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的條約後,一改假惺惺對蘇友好的假象,露出法西斯分子的本來貪得無厭的麵目,大舉進犯蘇聯,由於缺乏各方麵的軍事準備,蘇軍節節敗退,已感到東線上的壓力已一日強似一日,為此,前蘇聯方麵就希望英國能在西歐開辟一個新的戰場,以減輕德國對東線的壓力。但自有打算的丘吉爾並沒有同意。美國參戰後,前蘇聯再次提出開辟第二戰場的問題。幾經周折,直到1943年11月,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三巨頭在德黑蘭會議上,才就此問題最終達成協議。會議決定於1944年5月1日在法國北部實施登陸作戰,代號為“霸王行動”。
1943年12月,艾森豪威爾將軍被任命為盟軍最高總司令,統一指揮登陸作戰行動。艾森豪威爾畢業於西點軍校,是盟軍在北美、西西裏和意大利作戰的最高司令。1944年1月14日,艾森豪威爾到倫敦就職,任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部司令。他的副手、登陸作戰副司令是英國空軍上將泰德,參謀長為美國陸軍中將史密斯。海軍司令由當年極其出色地籌劃了敦刻爾克撤退的英國海軍上將伯特倫·拉姆齊擔任,空軍司令是英國空軍上將馬洛裏,地麵部隊司令是英國陸軍上將蒙哥馬利將軍。此外,最高司令部還直接指揮一支戰略轟炸機部隊。
艾森豪威爾與蒙哥馬利將軍交換了對原來擬定的“霸王行動”計劃的意見。蒙哥馬利將軍認為,從陸軍角度看,這個行動計劃不易施行。他認為,最初登陸的正麵必須盡可能寬廣;各軍必須能夠在各自登陸的灘頭上開展軍事活動;美、英軍隊必須有各自的登陸地段。他認為,登陸後的軍事行動必須是為了使英美軍隊迅速拿下良好的港口,早日攻下瑟堡港對盟軍是極為有利的。登陸部隊必須是快打、猛打以盡快取得地麵戰鬥的勝利,迅速攻占地盤,深入到內陸。
“霸王行動”的具體作戰計劃是由英國的摩根中將領導的英美聯合計劃參謀部擬定的,代號為“考沙克”計劃。艾森豪威爾上任後,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修訂。最後確定登陸地點為諾曼底地區,登陸正麵由原計劃的40公裏擴大到80公裏,登陸時間推遲了一個月,暫定6月5日為D日。參加登陸的盟軍的兵力共計39個師,其中美軍20個師、英軍14個師、加軍3個師、法軍和波軍各1個師,共約288萬人。各種飛機15700餘架,包括登陸船、戰艦和商船在內的各種船隻超過6000艘。第一批突擊兵力為第二十一集團軍群,由英國的蒙哥馬利將軍指揮,轄有美軍第一集團軍、英軍第二集團軍、英軍第六空降師、美軍第八十二和第一○一空降師。其任務是分別突擊由西至東的“猶他”、“奧馬哈”、“朱諾”、“戈爾灘”、“斯沃德”5個海灘。
在登陸地點的選擇上,當時法國北部的加來地區和諾曼底地區最為適合。而從純軍事角度來看,最適宜登陸的地點是加來地區。因為就距離而論,加來地區距英國海岸最近,僅39.6公裏,而諾曼底地區為140公裏。但加來地區是德軍重點設防的地區,且缺少內陸交通,向縱深發展進攻比較困難。綜合比較而言,盡管諾曼底地區雖然距離較遠,其它有利的條件卻很多。一方麵是德軍防禦弱,總共隻有6個師又3個團,兵力9萬人。第二個方麵是登陸地區較寬闊,可容納30個師登陸,且陸上地形起伏不大,便於大部隊登陸。其三是英國的主要港口集中於南部海岸,距諾曼底較近,便於組織物資支援。該地區左側的康坦丁半島遠伸入海,可以作為塞納灣的屏障,以減緩強西風對艦隻航行的影響,同時對瑟堡等港口的奪取將對盟軍物資卸載提供極大的方便。其四是登陸部隊隻要將塞納河和維爾河上的橋梁炸毀,就可以切斷德軍的增援。諾曼底地區的主要缺點就是沒有一個優良的海港,後續部隊和物資登陸有一定的難度。但總體而言,諾曼底地區的優勢多於劣勢。基於這些原因,盟軍最終選定在更為有利的諾曼底地區登陸。結果證明,這一登陸地區的選擇是正確的,對盟軍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諾曼底登陸進行的準備工作是巨大而複雜的。盟軍為此改進了許許多多的裝甲車:有供清理海灘用的壓路機、為布雷區開道的裝有掃雷器的裝甲車、供跨過溝渠的裝甲便橋等,為了方便登陸部隊卸下裝備物資,還專門人工製造了兩個港口。而對於進攻目標的地形偵察,則早在一年之前就開始用飛機拍攝從荷蘭到西班牙的海岸線,特別是從1944年4月到6月間共出動飛機偵察4500架次。另外,加上法國地下抵抗組織提供的數以千計的情報可以算得上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如此一來,德軍在歐洲大陸沿海的防禦工事、橋梁、機場、沼澤地區、倉庫、公路、火車站等等,都被盟軍搞得一清二楚。每一個登陸部隊負責人帶著的作戰計劃上的詳盡程度令人歎為觀止,就連微不足道的樹木在地圖上都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