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固原師專學報》在整個辦刊過程中,注重精神文明建設,注重與地方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緊密結合。固原曆史悠久,文化多融,有其獨特的地方;研究固原曆史文化,旨在為固原經濟和文化建設服務。我們開辟的固原區域文化研究專欄、生態研究專欄、旅遊文化專欄等,都直接為固原經濟發展和文化事業建設鋪路搭橋,作理論與實踐結合上的理論探討,尤其是為固原的旅遊文化開發做出了貢獻。麵對新世紀的西部大開發,《固原師專學報》必將進一步發揮其巨大的先導作用。
第四,基本形成了自己的辦刊風格。作為自成風格的信息載體,學報的辦刊宗旨、編輯方針、學術定位、欄目設置、印刷裝幀等都要體現刊物自己的風格。《固原師專學報》創刊以來即注重體現自己的個性內容與外在特點,尤其是90年代以來,在這方麵的體現更為明顯,力爭辦出自己的特色。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與刊物內容密切相關的欄目設置。除常規性的欄目之外,開辟的固定欄目地方文史研究欄目、西夏史研究專欄,在全國高校文科學報中具有領先意義,所刊用的文章也有一定的影響。二是學報封麵裝幀,也突出了刊物的外在特點。三是盡可能突出地方文化優勢,傳遞地方文化信息。90年代以來,我們與固原博物館聯手,推出“固原文博”欄目,按照年代順序,選擇最能代表固原曆史文化、為國家一級文物的文物照片,在每期學報的封二刊出,封三再配以介紹性文字。這樣做,既宣傳了固原,宣傳了固原地方曆史文化,也增強了刊物的文化內涵,美化了刊物的封麵裝幀,打開封麵,文化氣息撲麵而來。這幾個方麵突出了刊物的文化性、地方性、區域性,實際上形成了刊物自己的獨特風格。在此基礎上,我們積極參加編輯學研究,逐步實現了刊物編排規範化、標準化,與全國的編輯學研究同步進行。
二、辦刊體會
《固原師專學報》創刊22年,出刊100期,在整個曆史空間裏是很短暫的,但對於一個具體的人來說已經很長了。《固原師專學報》的100期,前後有數任主編傾心盡力。而今,他們或移居南國春城昆明,或移居東海之濱的青島,或移居湖南湘西古鎮,或老而落籍六盤山下的固原,他們都為《固原師專學報》的發展付出了心血。在《固原師專學報》的發展史上,曆史已留下了他們的名字。100期的辦刊過程,無論從事業或從人生的時空看,我們都有很深的體會。
首先,學報的生存和發展,得益於學校曆任領導的重視,這是學報發展的根本保證。高校學報既是繁榮學術研究的陣地,也是黨的思想和宣傳理論陣地。學校校長親自抓學報工作,出任編委會主任,所聘編委基本都是各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學校每年從很不寬裕的辦學經費中擠出辦學報的費用,年初撥發,專款專用。大家都知道辦學報是賠本生意,但曆任學校領導認準要有利於學校發展、有利於提高教學與科研水平、有利於發展地方經濟和文化建設這個理,22年一貫,積極支持。對此我們辦刊物的人都很理解,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應該進一步辦好刊物,辦出水平。
其次,是依靠作者、學者和讀者辦刊。學報的質量在於具有充足的稿源,否則要談質量,將是紙上談兵。《固原師專學報》創始之初,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走的基本是開放辦刊的路子。22年100期,我們既有校內作者隊伍,也有校外作者隊伍,尤其是校外作者給予我們極大的支持和鼓勵,在提升刊物質量方麵,他們功不可沒,作為辦刊人,我們是從心底裏感激的。比如本期就有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所史金波先生、聶鴻音先生,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孫關龍先生,中共中央黨校王子今先生的文章;還有南京大學高國藩先生、廈門大學吳在慶先生、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宋生貴先生等,他們都是學報的熱心支持者。現在回過頭來看,開放辦刊是對的,它有利於學術交流,有利於提升刊物質量。作者和學者是支撐刊物生命的基礎,讀者也不能小視;在辦刊思路方麵,學者、讀者都不時提出建設性意見和建議,有助於提高學報質量。吳在慶先生為《固原師專學報》出刊百期撰寫的追憶性的文章就很有代表性,我們是由衷地感謝的。
第三,樹立精品意識。精品意識,是近年刊物生存與競爭過程中提出的新思路,已被出版界所高度認同。所謂精品意識,是一個全方位的概念,它不僅要求所刊用的稿件的學術性和高質量,而且要求學報的編輯質量、版式設計、印刷裝幀等都要上檔次。同時,精品意識的內涵,已超出了其自身。從文化發展的大背景看,中國已加入世貿組織,我們刊物必須適應對外交流的大趨勢;我們的刊物要與世界接軌,就必須樹立精品意識。這是我們努力和奮鬥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