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書香社會的播種者(代序)(2 / 3)

從大到提高國家的軟實力,小到提高個人的文化素質,我們應大力提倡讀書,營造一種讀書的文化氛圍,努力建構書香社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1972年就向世界呼籲“走向閱讀社會”,並且在1995年規定每年的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這是適應知識經濟、信息社會到來的需要。中國的有識之士從中國的傳統文化出發,也一再呼籲除已確立一個“教師節”外,還應確立一個“讀書節”,兩節相呼應,相促進,以推動全民讀書活動走向常態化,讓學習成為人們的一種信仰,讓讀書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

正昌在書中花了相當大的篇幅,闡述了編輯的作用和功能。他從孔夫子編纂詩、書、樂、易、春秋等講起,一直講到現代如張元濟、陳獨秀、魯迅、鄒韜奮、葉聖陶、胡愈之等出版大家。他從曆史的長河、文明發展的軌跡,把編輯的活動定義為是一種“文化傳導”和“文化積澱”,他把人類的文化建構,看成是一項係統的宏大工程。“編輯創造及其文化構建過程,始終處在作者創造和社會認同兩大環節的中間。在這個過程中,人類文化的選擇和構建是由編輯來完成的。”這是作者凝結自己切實體會、用科學語言對編輯所下的定義,我是完全讚同的。如果聯係當下人們熱切呼籲建構書香社會,關於編輯的角色、功能和作用,我認為可以用一句形象的語言來描述:編輯是書香社會的播種者。

正昌在書中介紹了美國人格羅斯(Geraldcierry Gross)主編的《編輯人的世界》,該書由台灣齊若蘭譯,中國工人出版社2000年出版。該書中有一章講美國資深編輯威廉斯(Aland Williams)把編輯的角色分為三種:第一個角色是搜獵者,總想拿到一本好書;這種編輯理念是商業驅動和市場經濟的產物。第二個功能是扮演絮聒不休的治療師或化平凡為神奇的魔術師。這是講編輯對論文和書稿的加工處理;第三個功能是扮演雙麵人,即編輯既要麵對出版商,又要麵對作者。麵對出版商時,編輯代表作者利益,說明這本書的優點和價值;麵對作者,編輯必須向他傳達出版社的意見。讀到這段文字,我不禁聯想到自己長期從事編輯工作的體會。由於中西社會和文化的不同,我和這位美國同行的看法不盡相同。在我看來,編輯無外乎有三個類型,也可以說是三個層次,三種境界。第一個類型是收獲型編輯,守株待兔,來什麼稿編什麼稿,優哉遊哉,遊刃有餘。這種編輯很好當。第二個類型是耕耘型編輯,編輯對來稿要再加工,修改潤飾以至再創造,正如威廉斯所講的“要扮演絮聒不休的治療師或化平凡為神奇的魔術師”。一位作者在某個刊物上發表的文章在社會上獲得好評,編輯在幕後的功勞是不應被忘記的。第三種類型是播種型編輯,這樣的編輯本身就是學者,具有很高的學術素養,洞悉學術發展的前沿,熟悉學術界方方麵麵的骨幹精英,他能審時度勢出題目、出點子、出思想請作者寫出重要論文。這樣的編輯是作者的良師益友,是學術成果的催生者和引領者,對期刊的發展、學術的貢獻和思想的解放,功莫大焉。這三種類型的編輯,體現了編輯的三個層次、三種境界。第一個層次是職業境界,第二個層次是敬業境界,第三個層次則是事業境界,是編輯家、出版家的境界。正昌於上個世界80年代初固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中文專業畢業留校,分配到剛創刊的《固原師專學報》工作,用他的話說剛開始在編輯部是“跑雜的”,他同《固原師專學報》一起成長,由普通編輯做到常務副主編、主編,再後來做了《寧夏社會科學》和《西夏研究》的主編。在編輯事業上,走出了一條從士兵到將帥的為人羨慕的成長道路。我的上述感觸,不知能引起他共鳴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