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清華大學裏說走就走的人並不多,誰也說不準會不會功敗垂成。沒有拚搏精神的人是沒有勇氣放棄已有的成績的。那時,他在學習期間做兼職,一年可以有三十幾萬的收入。他的一個項目就可以賣到幾千美元,一年可以賣十幾個。如果不去美國,在國內,一樣可以生活得很好。朱一明麵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當離開清華,放棄看起來已經不錯的收入,很多人都認為這種勇氣很難得,實際上他自己並不覺得,因為他很清楚自己內心想要的是什麼,他要解的是一個一元一次方程,隻有一個因素在決定他的選擇,那就是,他要去做一個讓很多人都可以使用的存儲芯片。當時,這裏已經不能讓我實現這個理想的時候,我就選擇了離開,如果你把這些事情想清楚了,那麼位置、既得利益,有形、無形的那些東西就都不重要了。
因此,重要的還是價值觀,“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朱一明應該有這樣的胸懷。
在朱一明心中,美國是高科技的聖壇,是他神往的地方。當時,許多在美國的同學經常給朱一明打電話,講述國外的學習和生活,一個對技術癡迷的學子一心想學到最新的技術和知識。“年輕人應該多出去看看”,而今,朱一明仍然抱著這樣的觀點。
美國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憑著對技術的執著,憑著年輕人的滿腔熱血,在親朋好友的極力反對下,在周圍人的質疑聲中,朱一明放棄了國內可觀的收入,背井離鄉、遠赴海外。在美國,他開始進行半導體方麵的學習和研究。
眾所周知,國外的挑選製度是非常嚴格的,讀碩士首先要通過資格認證,有的人兩三年才能通過,而朱一明第一次考試就順利通過了。
朱一明是個非常好學且非常聰明的學生,每天都學習到深夜。有一天,學校裝修試驗室,換地板,空調也關了。夜裏12點,朱一明把房門打開,光線從屋裏透出來,恰巧被研究生管理組的老師看到。他特別驚訝,覺得這個學生很勤奮,並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就在周圍的老師和同學一致看好他的時候,朱一明卻又做出了一件令周圍人不解的事情??到矽穀創業。
在美國矽穀創業,壓力不同於國內,比外地人在北京壓力還要大,但最終他還是頂住了壓力。朱一明和他的朋友們開始打拚。他們四處遊說投資人,終於有了第一筆風險投資。幾個人拿著十幾萬美元立刻投入研發。“那時候勁頭很足,想到就幹。在矽穀注冊成立了一家小公司”。在異國他鄉,每做出一點成績都會有創業者雙倍的努力。
“每一筆風險投資都是要求回報的。我們必須做出一點成績才會有新的資金注入”。公司做得有了起色,朱一明和他的團隊開始得到更大的風險投資公司的資助。一切都進入良性循環,未來一片光明,異國的生活一樣美好。就在這時,這個不安分的年輕人又有了新的想法: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