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的使命(序言) (1 / 2)

夏穎奇

中國的特殊性在於其曆史際遇的特殊性。

在農業文明時代,中國是世界的領軍者,這種領軍地位長達兩千年之久。中國這片土地所承載的、這個民族所創造的文明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曆史進程。這種影響力即便是1840年以後也一直在繼續,盡管這種繼續有著血與火的掙紮和奮鬥,有著一個民族自強與崛起的跋涉和衝動。

160年是曆史的一瞬,也是一個民族的永遠。曆史的辯證法告訴我們,一個不甘落後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不管是“洋務運動”,還是“康梁新政”;不管是“辛亥革命”,還是“五四運動”:乃至新中國的“開天辟地”和改革開放的“繼往開來”,都在書寫一個民族自強不息的曆史。

工業革命以來,在文明創造上,中國已經落在西方的後麵。落後就會挨打,落後必須學習。所以,有魏源的“師夷長技以製夷”的理論呼籲,作為教育實踐,1872年8月11日,大清國第一批留美幼童從上海坐船跨越太平洋,登陸美國舊金山,開啟了中國海歸的近代取經史。

海歸影響中國。

從器物到製度,從製度到思想,從思想到文化,一百多年來,幾乎中國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海歸的影響。作為最直接的政治成果,1949年,新中國成立。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政府委員共63人,在國外留學或工作過的有42人;黨的第一代領導核心7大常委中,6人均有在國外學習和工作的經曆。

穩定的政治平台是一個國家全麵發展的基礎。一個先進的上層建築需要先進的經濟基礎,而經濟則同科技、教育乃至社會生活密不可分。開放的本質是一種交流,在經濟科技落後的前提下,這種交流的實質就是學習。中國要向世界各國家學習,留學生就是最好的載體。建國初期,在西方國家封鎖的情況下,中國派出大量的留學蘇聯或東歐的學生。改革開放後的新一代留學生群體去向主要是歐美發達國家,北美成為留學人才的主要聚居地。同時,這代留學生中,涉及的學科領域涵蓋了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麵。

這些海歸對於中國經濟與世界的接軌,對於中國在科技文化上追趕發達國家做出了卓越的不可替代的貢獻。目前,從政治到經濟到科技到教育到文化,從跨國企業到國有企業到民營企業,從企業高管到CEO到創業者,幾十萬海歸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之網不可或缺的結點要素。

海歸創業中國。

在中國經濟崛起這個大時代,在這個中國全麵走向全球化的大時代,海歸們站在中國與世界的經濟科技交點和製高點上,看到了和把握著巨大的創新創業機會。中國的強大市場正在成為這些新時代的經濟英雄們的大後方、大根據地和大舞台。正是這些海歸們的創業行為使中國的經濟得到可持續的升級。

這在中關村表現得最為明顯。中關村因為大學和科學院的聚集,成為中國留學生最大的聚集地,因此也是海歸創業者最大的基地。中關村也因為智力要素的密集成為中國高科技產業的旗艦和戰略高地,令世人矚目。

在中關村,海歸企業、外資企業、民營企業三足鼎立。中關村海歸創業風起雲湧,成為一種現象。一字排開的20家留學人員創業園已經是中關村一大景觀,8000多位海歸碩士、博士創辦的3500多家高科技企業成為中關村可持續發展的生力軍;在中關村,海歸企業的表現是優異的。新東方、百度、中星微、奧瑞金、空中網、搜狐、新浪等等明星企業,見證著中關村的發展和中國高新技術產業追趕和超越的腳步。正因為中關村的存在,“中國製造”才不是代工與加工的代稱,正因為中關村海歸企業的存在,“中國創造”才能在國際化的資金、技術、市場和人才的背景下不再蒼白,而是變得切實可信。

國際化或者全球化不是西方化,但一定是先進化、高端化和現代化。海歸的價值在於他們的學習背景、他們的視野、他們的技術最接近國際的潮頭。這是一個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捷徑與通道。中關村海歸企業軍團在中關村的17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中十分搶眼。“和平崛起”所要應對的資源環境等等難題必然要向科技尋求答案。作為掌握了世界各行業發展大勢甚至最高端技術的海歸們,他們的事業機遇在於斯,他們的人生價值與曆史意義在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