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各有盤算 美韓離心生齟齬 迭施打擊 中朝聯手試鋒芒(1)(1 / 3)

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孫子·虛實》

艾森豪威爾想解開朝鮮戰爭這個死結。1952年7月以後,美利堅合眾國進入了第三十四屆總統競選。這次大選與以往不同。億萬選民最關注的難題,不是國內的經濟形勢,而是如何盡快解決這場“令人討厭的朝鮮戰爭”。人們普遍認為大選的真諦在於:美國是否應該“繼續浪費她的鮮血,揮霍她的資源和犧牲她的世界領導地位——如此而已,別無選擇”。眾多的美國納稅人對杜魯門政府越來越感到失望,除了鬧得沸沸揚揚的聯邦稅務局貪汙案等醜聞外,朝鮮戰爭這種天天消耗眾多美國青年鮮血和生命的僵局是更為直接、也是更為重要的關注焦點。民意測驗表明,朝鮮戰爭順利進行時,杜魯門還享有46%的支持率——也是他任內最高的支持率。而在他任內的最後兩年,支持他的比率再也沒有高過32%,甚至還下降到了23%。

被民主黨統治壓抑了20年的共和黨人久抑欲伸,趁機起哄:“如果共和黨獲勝,我們再也不會處於擔心打不贏的任何戰爭中了。”不光如此,共和黨人還算起了老賬,曆數民主黨人從雅爾塔到中國的一連串外交失敗。最後算到了朝鮮戰爭:“我們指控他們未經我國公民通過國會中的全權代表來表示同意,就把我們推入朝鮮戰爭,而且還在並無決勝意誌的情況下繼續進入這場戰爭。”嚷嚷得最起勁的是威斯康辛州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

就是這個唯恐天下不亂的角色,後來用他那個臭名昭著的“麥卡錫主義”

折騰了整整一代美國人,也誤導了整整一代美國人。還製造出一大批冤假錯案。

朝鮮戰爭的相持局麵,給二戰名將艾森豪威爾帶來了機會。艾森豪威爾早就瞧不上杜魯門這個鄉巴佬的所作所為了。德懷特·艾森豪威爾雖然是因“二戰”而成名的五星上將,但其真正的才幹卻是在政治方麵。當年羅斯福總統之所以置美國軍隊中眾多名將於不顧,而讓這位從來沒有單獨指揮部隊經曆的參謀軍官擔任歐洲盟軍統帥,最主要看中的還是他在與高層人物的交往中鍛煉出來的通權達變、左右逢源的政治協調能力。想想,甭說什麼盟國間各種複雜的政治背景和利害關係了,光是把那怪癖多疑的蒙蒂和桀驁不馴的巴頓這兩個難以並立的角色拉扯到一起往一個壺裏尿尿,就是一件誰都頭痛的棘手活兒。要不是艾克(美國人對艾森豪威爾的昵稱),很難想象盟軍中還能有別的什麼人能夠在這個位置上勝任愉快。

杜魯門?杜魯門會幹什麼?除了被麥克阿瑟那老頑童牽著鼻子把美國拉進了一場戰爭外,還做了些什麼?哦,還差點兒由著麥克阿瑟性子把美國扯進一場與中國的全麵戰爭!那是鬧著玩的嗎?像俄羅斯、西伯利亞和中國這種地方,是能夠去占領的嗎?就算共產黨頂不住撤退了,美國恐怕也沒有能力去填補這些真空地帶吧!再者說啦,真要把世界大戰打起來,西歐能給美國以有效的軍事援助嗎?就憑他們打這麼一場小小的朝鮮戰爭就生出那麼多的別扭,你還能指望他們在世界大戰中跟你做鐵哥們兒同舟共濟?

想想,能結束這場打不贏談不攏的戰爭,能理清這堆剪不斷理還亂的亂麻,除了艾克,還能是誰?艾森豪威爾心中也在這樣使勁兒,決心朝著總統尊位搏一把。

6月2日,艾森豪威爾從他的家鄉堪薩斯州開始他的競選活動。他早已瞅準,競選成功的關鍵,是在解決朝鮮戰爭的題目上做文章,向公眾許諾,在不失體麵的情況下,盡快結束這場該死的戰爭。所以後來艾森豪威爾的競選口號中最點脈的一句就是:“一旦我當選總統,將親自前往朝鮮,結束這場戰爭。”12日,在芝加哥舉行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艾森豪威爾以595票對500票的優勢擊敗對手俄亥俄州參議員羅伯特·塔夫脫,成為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同時選定激烈反共的加利福尼亞州年輕參議員理查德·尼克鬆為副總統候選人。

就是這位尼克鬆,後來成為美利堅合眾國的第三十九屆總統,並在其任內,主動向曾經被其視為死對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伸出了手。個中緣由,既有對手的強悍,也有自身的明智。

麵對咄咄逼人的共和黨人,多少還算有些自知之明的杜魯門明智地宣布他將不再參加競選——雖然他在回憶錄中又多少有點酸溜溜地斷言自己完全可以贏得連任。

說了也白說,反正曆史無法假設。

李承晚也眼巴巴地看著美利堅合眾國的總統大選。

杜魯門那仗打得三心二意還跟北韓坐到一張桌子旁談判就夠讓人傷心斷腸的了,可千萬別再來一位跟他一個德行的總統,一門心思就想著在三八線附近跟北韓和和氣氣地停下來好拔腿走人。

可以說,除了美國人自己,李總統是最關心美國大選的人。

其實說白了關心的是自己,否則誰吃飽了撐的去關心大洋彼岸那個八杆子都打不著的總統選舉啊。一朝天子一朝臣,雖然美利堅合眾國是個三權分立的民主法製國家,可總統本人的態度卻對這場戰爭最後以什麼方式結束,怎樣結束有著毋庸置疑的影響力,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杜魯門下崗李總統當然不會心痛,可再上來一位跟杜魯門一樣打著早點停戰撒腿走人主意的美國總統,那也是很讓人傷心頭痛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