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章 天國窖金(1 / 3)

清朝末年,民生凋敝。有道是“亂世出英雄”,落第秀才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借民怨沸騰之機於廣西金田造反起義,史稱“太平天國運動”。

一八五三年三月十九日,太平軍占領南京,洪秀全宣布改南京為天京,並定都於此,與清王朝分庭抗禮。

但隨著“天京變亂”以及中外勢力的聯合絞殺,這個處於風雨飄搖中的政權漸漸由盛轉衰。

一八六三年,湘軍包圍天京城,城外要塞盡失,城內糧草短缺,天國政權岌岌可危。次年洪秀全病逝,而後湘軍一舉攻入城中,結束了這場曆時十四年,烽火燃遍中華大地十八省的起義運動。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洪秀全定都天京時頒布了《天·朝田畝製度》,意欲建立一個烏托邦式的大同社會。

據曆史文獻記載,天國在財產管理製度上實行“聖庫製”,即舉國財產一律被納入聖庫之中,人們生活的必需品由聖庫統一配給。

加上太平軍此前攻城略地,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奇珍異寶,聖庫的財富積累達到了空前的繁多,中外皆傳“洪逆之富,金銀如海,百貨充盈。”

但奇怪之處在於,當湘軍攻入天京時,並沒有發現窖金寶藏的蹤跡,有人甚至將天王府後花園湖水放幹,掘地三尺,終究仍是一無所獲。

曾國藩後來曾多次威逼利誘忠王李秀成天國窖金的下落,忠王倒還真是忠心,至死不泄寶藏之蹤。最後,曾國藩隻好將搜得的一個“偽天王”玉璽獻給皇上邀功。

有傳言這些窖金被洪秀全轉移到了他金田老家,也有人認為這些寶藏早在天王奢靡的生活中被揮霍一空,但是坊間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天國寶藏被洪秀全暗中派人運往了南京郊外某個隱秘的墓穴中埋下。

於是此後數十年間,無論南京城裏的政權怎樣更迭,人們對天國寶藏的追求始終如一,上至軍政顯貴,下至流寇竄匪,似是要將這南京城翻個底朝天方才罷休。

但可惜的是,大多數人都是無功而返。

時光變遷,事情的轉機出現在南京國民政府執政時期。

時任南京城防第五十一師師長衛衡甫曾接到南京戍衛司令唐生智的一封密電,密電中稱“天國窖金已現,內藏至寶,可改國運,望君速尋,挽大廈於將傾。”

那一年,是民國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37年。

衛衡甫對於密電內容不敢怠慢,他心裏清楚淞滬會戰後,上海淪陷,國內形勢極為嚴峻,日寇邪劍已然直指國都南京。密電中所提的太平天國的寶藏中若真有什麼可改國運的寶物,那對國家而言將是一件莫大幸事。

1937年秋,南京東郊藏瓏山,一陣突如其來的爆炸聲驚得山中棲鳥四散而飛。

離爆炸不遠處,手執馬鞭的衛衡甫端站一隅,他的身後是十幾名荷槍實彈的中央軍士兵。

衛師長揚起馬鞭指了指前麵硝煙彌漫處,對旁邊一個匝著黑色頭巾的後生說:“這洪秀全倒也古怪,竟把自己的寶藏埋在別人的墓裏!”

後生凝望前方,緩緩開口道:“從風水上看,此乃六首不囚的大凶之地,按常理來講絕不可能有墓穴,更不可能成為屯寶之所,所以數十年來無論那些風水方士如何機關算盡,也絕算不到天國寶藏會埋於此處。”

衛師長苦笑一聲道:“想不到我衛某人也要學東陵大盜孫殿英,幹那發丘勾當。”

後生眼神飄忽道:“此地頗為異常,我等務必多加小心。”

衛師長點了點頭,隨即命李副官率工兵進入前麵那片殘磚斷石中,就位的工兵拿出測量儀器簡單測量了一番就用工兵鏟開始挖土。

向下深挖數丈後,泥土中漸漸顯露出了一麵紅色的石牆。

李副官立刻將這個發現報告過來,衛師長沉思片刻後說:“和剛才一樣,用炸藥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