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總統競選活動中,戈培爾力促希特勒參加競選,並且傾盡全力為其效勞。戈培爾與希特勒周遊全國,頻繁發表競選演說,煽動黨徒的狂熱情緒。

此外,戈培爾調集全部人馬,開動宣傳機器,利用募集的經費,發動前所未有的宣傳運動。納粹黨成員在全國各地張貼100萬張彩色宣傳畫,散發800萬本小冊子和1200萬份黨報特刊,有時1天之內就有3000個動員大會,首次將電影和唱片用於總統競選活動。盡管希特勒經過兩次投票均未能當選,但這番宣傳卻也收獲不小,第二次獲得的選票比第一次獲得的選票卻翻了一番。

1933年1月,希特勒被興登堡總統任命為政府總理,奉命組閣。戈培爾欣喜若狂,迅速與希特勒“定下同赤色恐怖進行鬥爭的方針”。第三帝國很快就查封德國共產黨的60種報紙和德國社會民主黨的71種報紙,強行封閉德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大樓。2月27日,戈培爾夥同戈林策劃製造“國會縱火案”,以此為借口迫害、鎮壓德國共產黨。

1933年3月,戈培爾被希特勒任命為納粹德國國民教育與宣傳部部長,負責宣傳納粹內外政策,推行文化專製主義。戈培爾對此不遺餘力。

國民教育與宣傳部主要設有下述職能部門:行政管理局——負責管理全部行政事務;宣傳局——負責組織反對共產主義、猶太人、教會或支持種族純正的宣傳運動,組織各種規模的集會;廣播局——負責從政策高度指導並監督德國廣播公司的工作;新聞局——負責每日新聞發布和出版;對外局——負責對國外的宣傳工作以影響國外的公眾輿論;電影局——負責指導和審查影片的製作與放映。

德國文化協會則隸屬該部領導,下轄美術、音樂、戲劇、文學、新聞、廣播和電影等6個協會。從事上述職業的人必須加入相關的協會,對納粹主義不熱心的人或“政治上不可靠的人”將遭到開除並剝奪從事文化活動的權利。

納粹黨對宣傳的重視和納粹宣傳的成功,使戈培爾贏得了納粹黨高層領導人的信任和尊敬,原來稱其為“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人亦改稱為“我們的博士”。

極有煽動性的演說家戈培爾戈培爾認為,宣傳的唯一目的,就是“征服民眾”;“我們的宣傳對象是普通老百姓,故而宣傳的論點須粗獷、清晰和有力;真理是無關緊要的,完全服從於策略的心理”;“我們信仰什麼,這無關緊要;重要的是隻要我們有信仰”;“政治不再是可能的藝術,我們相信奇跡,相信不可能和可望而不可即。在我們看來政治正是不可能的奇跡”;宣傳的基本原則就是不斷重複有效論點,謊言要一再傳播並裝扮得令人相信。

為了使民眾的思想與納粹的觀點一致,1935年5月10日的夜晚,戈培爾在柏林發起隨後遍及全國的焚書運動,那些被視為“對我們的前途起著破壞作用”的書籍,如馬克思、恩格斯、盧森堡、李卜克內西、梅林、海涅和愛因斯坦等名人的著作,都被付之一炬。

戈培爾向參加焚書的學生們說:“德國人民的靈魂可以再度表現出來。這火光不僅結束了舊時代,而且照亮了新時代。”戈培爾因此獲得“焚書者”的萬惡之名。

為了消滅任何與納粹黨對立的宣傳媒介,戈培爾對報刊、廣播和電影以及新聞工作人員實施嚴格控製。《法蘭克福日報》的猶太老板被趕出報社,頗有影響的《伏斯日報》被勒令停刊。

在納粹統治的前4年,全國報紙由3607種減為2671種;戈培爾或其部屬每天就新聞編發問題作出口頭訓令或書麵指示。戈培爾亦將德國廣播公司和電影公司馴服,使其成為納粹的輿論宣傳工具。

2.不可缺少的喉舌

在萬湖會議上,希特勒最後決定在整個西歐開始屠殺猶太人。最初,戈培爾似乎想將屠殺行動同鎮壓天主教會一樣推遲到所謂“最後勝利”之日,但既然希特勒決心已定,他也就決心緊跟了。

1935年,戈培爾主持德國的反猶太人活動。6月,他宣稱“我們再也不想要猶太人了”,將猶太人逐出國防軍和勞役部門;9月,頒布紐倫堡法律,剝奪猶太人的德國公民權,禁止猶太人和雅利安人通婚,猶太人和非猶太人之間的任何交往均屬犯罪行動。

此外,戈培爾還氣勢洶洶地揚言:“隻有將所有猶太人消滅幹淨,才能解決猶太人問題。隻要還有一個猶太人活著,這個猶太人就始終會與國家社會主義德國為敵。因此,不能對猶太人講任何寬容和人道。”

1936年1月17日,戈培爾麵對1.8萬名納粹分子發表了激烈演說,他宣布德國必須擁有殖民地。他說:“德國確實是一個貧困的國家,我們沒有殖民也沒有原材料。”在談到德軍供應不足的問題時,他說:“沒有黃油我們還能活,可沒有大炮我們就活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