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將領畢再遇,在與金兵作戰時,命令部隊不得與敵正麵交鋒,可采取遊擊流動戰術。敵人前進,他就令隊伍後撤,等敵人剛剛安頓下來,他又下令出擊,等金兵全力反擊時,他又率隊伍跑得無影無蹤。就這樣,退退進進,打打停停,把金兵搞得疲憊不堪。金兵想打又打不著,想擺又擺不脫。到夜晚,金軍人困馬乏,正準備回營休息。畢再遇準備了許多用香料煮好的黑豆,偷偷地撒在陣地上。金軍戰馬一天下來,東跑西追,又餓又渴,聞到地上有香噴噴的味道,便一口口隻顧搶著吃,任你用鞭抽打,也不肯前進一步。金軍調不動戰馬,在黑夜中,一時沒了主意,顯得十分混亂。畢再遇這時調集全部隊伍,從四麵包圍過來,殺得金軍人仰馬翻,橫屍遍野。
宋代將領畢再遇擊敗金兵所運用的就是連環計,不費吹灰之力便擊敗了金兵。
“連環計”原文是:“將多兵眾,不可以敵,使其自累,以殺其勢。在師中去,如天寵也。”今天的意思是:敵人兵力強大時,不可與之硬拚,應設法讓他們自相牽製,以削弱他們的實力。主帥如能巧妙地運用計謀,克敵製勝就如同有天神相助一般。
連環計,顧名思義,是一種多步驟或多環節的計謀。在戰爭上運用得比較多。
公元200年,袁紹派兵圍攻白馬,直引軍至黎陽,將渡黃河南下,進攻曹操。曆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戰拉開了序幕。在這場戰役中,曹操以少於袁紹幾倍的兵力卻出人意料地戰勝了袁紹,其間用計奇巧,波瀾起伏,引人遐思。
兩戰勝利後,曹操進軍官渡,袁紹進軍陽武,相互對峙起來。曹軍畢竟勢小力弱,士兵們有些怯戰。曹操致書荀攸,荀攸給曹操指明了道路。
開始袁紹派人攻打白馬,本欲分散曹操兵力,以各個擊破。曹操本來也想先解白馬之圍,謀士荀攸卻另有他計。
荀攸獻計說:“我軍兵少,不可力戰。隻能設法分散袁紹的兵力,才能以少取勝。您可以引兵到延津,做出要渡河襲擊敵人背後的樣子,待袁紹引兵應對時,您可以用輕兵突襲白馬,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曹操聽從了荀攸的計策,袁紹果然中計,曹操以很少的代價解了白馬之圍。官渡之戰,曹操旗開得勝。
曹操冷靜地分析形勢後,主動放棄了白馬,引軍沿黃河西上。袁紹渡河追趕,到延津地區,曹操突然駐紮下來。等袁紹追兵愈來愈多,曹操命部下把輜重物資置於大道中間。袁紹軍隊以貪財好利聞名,看到物資,自相搶奪起來,不戰自亂。曹操遂命600名騎兵出擊,大破袁軍。曹操抓住袁軍的弱點,促成了兩場戰鬥的勝利。
荀攸說:“袁紹兵力全部彙集官渡,與您決戰。如果您不戰而逃,袁紹必定尾隨追殺,那時的損失可想而知。”曹操認為他的看法正確,決計和袁紹打下去。時值袁紹手下的一個謀臣許攸不滿袁紹吝嗇,願意歸降曹操,並給曹操出了一條搶奪袁紹軍糧的計謀,曹操冒險一試,帶軍攻打護糧官淳於瓊的大營,在袁軍救兵來到之前攻下此營。高覽等人得知大營已被攻破,率軍來降。袁紹領殘兵敗將渡河而去。官渡之戰,改變了袁紹與曹操的力量對比,曹軍終於成為中原一帶勢力最大的軍隊。
這是一出良謀迭出的好戲!曹操始終沒有和袁紹硬碰硬地打,而是處處設計,因為麵對兵力勝出自己十幾倍的敵人,曹操和他對峙隻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於是他針對形勢的變化,抓住敵人的軟肋,奮力一擊,終於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連環計一般是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環環相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任何強敵,無攻不破。此計的關鍵是要使敵人“自累”,就是指互相鉗製,背上包袱,使其行動不自由。這樣,就給圍殲敵人創造良好的條件。戰場形勢複雜多變,對敵作戰時,使用計謀,是每個優秀指揮員的本領。而雙方指揮員都是有經驗的老手,隻用一計,往往容易被對方識破。而一計套一計,計計連環,作用就會大得多。
第36計走為上計
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盛,楚將子玉率師攻晉。晉文公聞訊,分析了形勢。他對這次戰爭的勝敗沒有把握,楚強晉弱,他決定暫時後退,避其鋒芒。他故意先撤退到晉國邊界城濮,仗著臨黃河,靠太行山,足以禦敵。他已事先派人往秦國和齊國求助。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晉文公早已嚴陣以待。晉文公已探知楚國左、中、右三軍,以右軍最薄弱,並無鬥誌。子玉命令左右軍先進,中軍繼之。楚右軍直撲晉軍,晉軍忽然又撤退,楚右軍以為晉軍懼怕,又要逃跑,就緊追不舍。忽然晉軍中殺出一支軍隊,駕車的馬都蒙上老虎皮。楚右軍的戰馬以為是真虎,嚇得亂蹦亂跳,轉頭就跑,騎兵哪裏控製得住。楚右軍大敗。晉文公派士兵假扮成楚右軍士,向子玉報捷:“右師已勝,元帥趕快進兵。”子玉登車一望,晉軍後方煙塵蔽天,他大笑道:“晉軍不堪一擊。”其實,這是晉軍故意弄出來的假象。子玉急命左軍並力前進。晉軍還是往後撤退,楚左軍又陷於晉國伏擊圈,又遭殲滅。等子玉率中軍趕到,晉軍三軍合力,已把子玉團團圍住。子玉這才發現,右軍、左軍都已被殲,自己已被敵軍包圍。雖然他在猛將成大心的護衛下,逃得性命,但部隊傷亡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