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勝戰計(1)(1 / 3)

勝戰計包括: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六計。

勝戰,是在敵弱我強的條件下,如何謀算對手勢力的變化。在分清敵我情況後,要區別對待。此章計策是先有了勝利的條件、勝利的方案和勝利的把握,即使是這樣,也不要掉以輕心,高枕無憂。因為瞬間的疏忽都可能導致失敗。所以,應該學會在順境中如何謀求策略,達到成功的目標。本章分別從“欺之、分之、假借、伺機、趁勢、利用”等六個方麵展開介紹,深入了解勝戰計。

第1計瞞天過海

相傳唐太宗率兵30萬遠征遼東。大軍到達海邊,太宗舉目遠眺,滄海茫茫,一望無邊,頓時心生恐懼。大將薛仁貴見狀,心生一計:他請太宗進入海邊的一座彩色營帳,命文武百官飲酒作樂。一時歌舞升平,美酒飄香。太宗完全沉浸在歡樂之中,忘記了是在大海邊。正在酒酣之際,太宗忽聞帳外有波濤洶湧之聲,便急忙揭開帳幕向外張望。這才發現自己與30萬大軍正在乘船渡海,而且馬上就要到達對岸。原來,薛仁貴擔心太宗因大海阻隔而放棄東征,便瞞著他指揮大軍渡海。因為皇帝貴為“天子”,所以叫做“瞞天過海”。

“瞞天過海”的原文是:“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今天的意思是:周全的防備,往往令人思想麻痹,鬆懈大意,常見的事情就不會引起懷疑(以致喪失警惕)。秘密的事情就藏在公開的行動之中,並不是與公開行動相對立。最秘密的陰謀往往隱藏在最公開的行動中。

“瞞天過海”是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在戰爭中,它是一個利用人們存在常見不疑的心理狀態,進行戰役偽裝,隱蔽軍隊集結和發起進攻企圖,以期達到出其不意的計謀,出奇製勝。在古今中外戰爭史上,施展瞞天過海之計,出其不意取勝的戰例不勝枚舉。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到1943年時,盟軍已經穩住陣腳,開始逐步反攻了,這一年製訂的“霸王行動”是關於開辟第二戰場,在歐洲大陸登陸的偉大計劃。盟軍決定在1944年春執行這一計劃,從英國向法國登陸。擺在眼前的問題是,希特勒早就知道盟軍想從法國登陸,並作好了準備,在法國海岸布下了重兵把守。盟軍於是製訂了一個“霸王行動”的輔助計劃“傑伊計劃”,亦稱“衛士計劃”。實施這個計劃的目的是什麼呢,它是怎樣來協助諾曼底登陸的呢?

“衛士計劃”即“傑伊計劃”將從5個方麵為“霸王行動”提供掩護,即竊取情報、反間和保密、敵後特別行動、政治宣傳戰和心理欺騙。目的是通過這些欺騙手段,使狡詐多疑的希特勒相信盟軍進攻的矛頭不是法國的諾曼底,而是斯堪的納維亞、巴爾幹半島、法國的加萊海峽或者是其他任何一個地方,隻要不是諾曼底就行。

在“傑伊計劃”中,總共包括6個大的欺詐計劃,36個附屬計劃以及一些相關的計謀。其中,專門圍繞諾曼底登陸的欺騙計劃被命名為“堅韌”計劃,它本身又分兩個部分,一個是用來牽製德軍在斯堪的納維亞的27個師,稱為“北方堅韌”;另一個則用來把德國最精銳的裝甲部隊第15軍拴在加萊地區,稱為“南方堅韌”。

丘吉爾是這項計劃的熱心倡導者和支持者,他曾說過:“在戰爭時期,真理是如此寶貴,必須用謊言去保衛它。”根據首相的這句名言,該計劃也將名稱由“傑伊”改為“衛士”。“衛士計劃”規模十分龐大,為了使欺詐成功,該計劃將欺騙行動覆蓋了參戰雙方和每一個中立國。英美兩國特種行動部門,甚至盟軍的政府首腦和國家機構都為此項計劃服務。北方堅韌計劃,為使希特勒相信盟軍將進攻斯堪的納維亞,虛構出一次代號為“斯凱島”的登陸行動方案,虛構的英國第4集團軍在蘇格蘭的愛丁堡出現,大量頻繁的軍中電文使德國人相信了它的存在,27個德國師靜靜地守在北歐,等待一次永遠不會出現的進攻。南方堅韌計劃,為誘使希特勒相信加萊是盟軍的登陸地點,又虛構出一支擁有50個師、100萬人的美國第1集團軍,性格暴躁愛出風頭的巴頓將軍被任命為該集團軍司令官。無數足以以假亂真的兵營、醫院、油庫、飛機、大炮出現在英國東南部,假的輸油管道正在日夜鋪設。

英國雙十委員會為使謊言更為真實,還動用大批雙重間諜通過各種渠道向德國人泄露一些情報。被俘獲的德軍將領也被利用作為欺詐行動的工具。甚至由演員裝扮的蒙哥馬利將軍也粉墨登場了,在直布羅陀和阿爾及利亞進行了一番巡視,使希特勒再次上當。

由於“衛士計劃”的成功欺詐,使希特勒堅信盟軍進攻的矛頭是法國的加萊半島,而不是諾曼底,因此他把西線德軍最強大的4個裝甲師抽出來作為自己親自控製的戰略預備隊,以便隨時增援加萊地區,僅此舉,就使諾曼底地區德軍的抗登陸能力大大減弱了。

就在盟軍登陸諾曼底之後,希特勒仍相信那隻不過是佯攻,真正的攻擊點是加萊,遲遲不動用戰略預備隊支援諾曼底,等他醒悟時已為時太晚,可見,“衛士計劃”編造的謊言使希特勒的確信以為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