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足部按摩的起源與發展(1 / 1)

足部按摩起源於中國,後流傳到國外,20世紀初回歸祖國並逐步普及和發展起來。

摸足治病萌生在遠古洪荒時期,是中國古代傳統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古代針灸醫學和古代中醫學同根同源。摸足治病不僅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有大量的文字記載。中國古籍《路史》、漢代司馬遷的《史記》、漢唐時期的《華佗秘籍》等文獻中都有摸足治病的論述。

唐代天寶年間,日本的留學生將足部按摩治病術引入日本。元代,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到中國,將《金蘭循經》譯成西文,使足部按摩治病法傳入歐洲。而此時在中國本土,卻因正統中醫學的蓬勃發展和封建習俗的排擠,視足部按摩法為“村鄉野術”,登不了大雅之堂,使之逐漸衰落以致失傳數百年。在此期間,西方各國在實踐中逐漸應用和發展了足部按摩療法,使之逐漸係統和完善。公元8世紀日本留學生將從中國引進的“足心道”指壓法發展成“腳部穴道指壓法”、“肺部反射帶刺激療法”和“腳底刺激健康法”等。20世紀初,足部按摩療法通過歐美在中國的教會及其所屬的醫療機構傳入西方,西方各國有關足部按摩療法的專著紛紛麵世,有德國的《足反射療法》、美國的《腳反射區按摩療法》、瑞士的《腳反射區病理按摩法》等。

1980年,我國台灣省瑞士籍神父吳若石在係統學習足部按摩療法以後,不僅為自己治愈了頑疾,也為他人治好了疑難雜症。他經過大量的研究和實踐,寫成了《吳若石神父病理按摩法》一書。至此,世界上已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盛行足部按摩療法,每年都有國際性學術交流活動,使這個起源於中國的古老而神奇的療法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

1990年7月在日本東京舉行的“若石健康學術研討會”上,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派員參加並發表演說,認為:“足部反射區健康法的努力方向與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廣義概念是一致的;每個人應該對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應通過使用研究,將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更密切地結合起來。”歐美醫學界用現代醫學理論對足部按摩術進行了整理研究,將它奠定在神經反射理論的基礎上,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並命名為反射學。因此,足部按摩療法用於治療疾病時稱為“足反射療法”,而用於保健養生時,則稱為“足反射區健康法”。

1991年7月,“中國足部反射區健康法研究會”經國家衛生部批準,在民政部注冊登記成立,中國反射學專家杭雄文任理事長。從此,足部按摩療法這一源於中國,但已失傳數百年的中醫瑰寶,堂堂正正地“榮歸故裏”,並在故鄉迅速地發揚光大起來。

1993年,杭雄文理事長代表中國足部反射區健康法研究會出席了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的第四屆國際反射學大會。會上杭雄文教授被選入國際反射學理事會。自此,中國在國際反射學領域確立了自己的地位,並打開了與國際交流的渠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特別是我國政府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以後,全民健身保健熱潮不斷高漲。我們相信,在有13億人口的中國普及和推廣“足反射區健康法”,有利於提高我國人民自我保健能力,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身體素質,是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