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趙國的邊境,有一個小鎮,一邊緊鄰燕國,一邊是無邊的蠻荒。
燕趙兩國開戰,已經曆經數代,戰火最終燃遍了雙方的邊境地區,這個小鎮也沒能幸免。以至於久而久之,這個小鎮最初到底是屬於趙國,還是燕國,都沒有人能夠確切的說得清楚。
兩國的大臣對於雙方邊境城市的最初歸屬,也是各說各話,總之如今是被趙國占據,是以在名義上歸屬趙國。
趙國對此地也沒有派什麼管轄的官吏,因為這個小鎮已經幾乎成為廢墟,十室九空,一片破敗的景象。
這個小鎮也曾經繁榮過,小鎮本來叫做‘榆林鎮’,它曾經是周邊十裏八村居民所依賴的重要集市。
因為兩國的交戰,燕國士兵過來,燕國士兵搶,趙國士兵過來,趙國的士兵搶,逐漸的榆林鎮的居民和周邊村莊的居民,能逃的,都逃到了相對安全的地區,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
淩晨時分,小鎮中的一間屋子內,六個衣衫襤褸的少年,大的十五六歲,小的十一二歲,正在圍著爐火,烤著獸肉,準備吃完這一頓飯,就進去蠻荒狩獵。
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在榆林鎮中唯一解決不了的,就是食物,俗話說靠山吃山,在以前這些孩子經常跟著鎮子裏,僅剩的兩個老人進入大荒中去狩獵,如今僅剩的兩個老人,在一次狩獵中已經出了意外。
不過,對於孩子們來說,日子總是要過下去,大荒中雖說是極其的危險,既然進去是死,不進去也是餓死,所以說對於這些孩子們來說,進入大荒是沒有選擇的事。
樂山今年隻有十四歲,他寬寬的肩膀,和他顯得十分瘦弱的身軀,看上去有點不協調,一雙黑白分明的眼睛,顯得十分的機智。
雖然樂山生活在戰區,但是樂山的家人,卻不是死在哪國的士兵手裏,而是死在盤踞在趙國境內的天雲山的土匪手裏。
樂山早年喪母,父親靠著做小生意養活自己,在樂山的記憶中,不是在父親的背上,就是在馬背上,前麵是牽著馬的父親,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開始教樂山讀書識字。
樂山自小就很是聰明,幾乎過目不忘,這也讓他的父親很是欣慰,希望自己哪一天能夠安頓下來,找一個好的私塾,讓樂山去讀書,將來考個功名,至少不至於似自己這一生的奔波勞苦。
沒想到的是,本來要到榆林鎮收一些藥材,結果在到達榆林鎮的時候,被一夥土匪截殺。
這夥土匪本來是到這小鎮,找尋兵器,這種交戰地區,最不缺的就是兵器,尤其是軍隊的製式兵器。
樂山的父親也知道榆林鎮發生了戰爭,幾乎成了空城,但是因為這榆林鎮緊挨著大荒,是藥材重要的出產地區。
自打這個地方發生戰爭以來,外界的藥材已經日益短缺,導致價格高起,甚至有的藥物已經到了千金難求的地步,自己要是冒險走一趟,也會獲得足夠的利益,賺到足夠的錢,回去之後,能安頓下來也說不定,就冒險來到了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