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戰鬥部署和聯合作戰(14)(2 / 3)

為了證明在戰略學中的這個根本原則,1793年法軍的戰鬥將是一個不可辯駁的戰例,作戰詳情見附圖Ⅵ。應該注意的是,在萊茵河至北海的法國境內,共有聯軍的十個主力軍。

①約克公爵進攻敦刻爾克。

②弗雷塔格元帥負責掩護圍攻。

③奧蘭治親王的軍隊部署在梅嫩地區的中央陣地。

④科布爾格親王率領主力軍隊進攻莫伯日,並憑借強大的支援部隊警戒該要塞至埃斯考河之間的地區。

⑤克萊爾法特掩護圍攻。

⑥邦茹斯基保護沙勒羅瓦和特萬與沙勒羅瓦之間的馬斯河,他很快在這一地區構築了防禦工事。

⑦另一支軍隊掩護阿登和盧森堡。

⑧普魯士的軍隊圍攻朗道。

⑨布倫瑞克公爵掩護對孚日的攻擊行動。

⑩維爾姆澤將軍監視著斯特拉斯堡和萊茵軍團。

法國的軍隊中有幾支分隊在以上各軍的正麵負責牽製,此外還有分別部署在裏爾、杜埃、吉茲、薩爾路易和斯特拉斯堡的五個主力集團軍(位置詳見a、b、c、d、e)。而北部各個營壘抽調精兵組成的一支強大預備隊主要負責對敵人戰線的攻擊,同時盡最大可能實施各點擊破,隨後與那裏的軍隊(i、k、l、m)實施聯合突擊。這支預備隊取得了部署在敦刻爾克附近的卡塞爾營壘的軍隊的大力支持,先是擊潰了約克公爵指揮的兩支軍隊

(①和②),接著打敗了在梅嫩的荷蘭軍隊(③),又在此後的戰鬥中擊退了莫伯日的克萊爾法特軍隊(⑤),為了與摩澤爾會合,這支預備隊在向薩爾路易方向實施轉移的過程中,又擊潰了在孚日的布倫瑞克公爵,並在與萊茵軍團(f)的聯合戰鬥中,將維爾姆澤將軍的軍隊驅逐出維森堡戰線。

在這次戰鬥中,我所說的基本準則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這支預備隊對這些準則的應用也是非常出色的。但是在這支聯軍中,奧地利的軍隊占了大半,而且從④、⑤、⑥點開始,奧地利軍隊牢牢掌控住了通往萊茵河的撤退路線(A和B)。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法軍能夠集中三支主力軍,投入到對特萬的邦茹斯基軍團⑥的進攻中,在取得勝利後兵鋒直指科布爾格親王,沿著通往沙勒羅瓦的道路進攻這個軍隊的左翼,那麼法軍就能把聯軍逼退到北海。一旦取得這樣的作戰效果,那麼也就意味著法軍贏得了輝煌的勝利。

公安委員會認為,阻止英軍攻陷敦刻爾克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另外,如果切斷在沙丘設營的約克公爵軍隊的退路,那麼他們就會被迫撤往北海,而此時在杜埃、裏爾和卡塞爾的法軍主力就可以展開對英軍的攻擊。但是奧夏爾沒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戰略優勢控製住英軍和諾威人的退路,突擊行動並有取得預期的效果。這次行動的落空奧夏爾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雖然他拯救了敦刻爾克,但是他沒能切斷英軍的退路,這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因而最終被以違抗軍令的罪名推上了斷頭台。

法軍預備隊在正麵的移動作戰,取得了五次勝利,但都不能算是完勝。因為這些戰鬥都是正麵攻擊,雖然奪回了幾個要塞,但是聯軍並沒有被徹底擊敗,而法軍也有了一定的損失。更重要的是,法軍預備隊在行軍的過程中,沒能乘勝追擊奪取決定性勝利。如果法軍能夠憑借在馬斯河上的五

個要塞,利用快速機動的作戰方法,集中十萬人的主力部隊,向聯軍分散

部署的幾個軍的中心猛烈進攻,就必定能徹底打敗沙勒羅瓦方向的邦茹斯基軍隊,並從後方輕取科布爾親王的軍隊。這樣一來,法軍就完全可以像拿破侖在雷根斯堡和在利尼打算做的那樣,一路追擊潰逃的聯軍,如此,法軍將會獲得比事實上更大的勝利。

這個戰例有力地說明了在戰略上的大規模用兵的兩種方法,即分別用兵和把主力部隊用在關鍵點上。看來結論已經不言而喻,戰略行動的最基本準則就在我所說的這兩種用兵方式中。

任何一個軍事能力出色的指揮官,隻要能夠理解我所說的這些原則,就會明白堅持按照這樣的原則用兵,能夠保證自己的軍隊在戰鬥中的機動性,而這對勝利是至關重要的。具體的做法就是:根據敵軍兵力的部署,合理地使用自己的兵力攻擊敵軍的側翼或是中央。但是己方軍隊與敵軍的距離也是必須考慮的,因此必須時刻準確地計算這一距離,而計算的時間越快,計算的距離越準確,留給敵軍的反應時間就會越少,這將會大大提高己方軍隊勝利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