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魂(1 / 3)

1.屈氏家族的名人往事

我對屈原的記憶久遠。還是在最初的記憶裏,我的祖父會在端午節,搬上一個方凳放到水塘邊,在一個土瓷的碗裏,放上幾枚並不煮熟的棕子,土碗前有隻用於插香的小鼎,插上三根香。在飄動的香煙中,身軀微彎,拱著雙手,對著水塘遙祭河神,說些祭祀的話,祈禱保佑收成。

這情形隨著我的年齡增長,慢慢被淡化了。我隻是記得母親在端午時,將糯米拿到水塘去淘,端上岸時,順手抓上兩把,往塘中央扔去,也會喃喃自語。鄉下人貧困,十分節儉,如果有人浪費糧食,必被咒遭天打雷劈。但端午節時,人們往塘裏扔幾把雪白米粒,則被當成虔敬之舉。問起長輩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一個古人屈原,他被奸臣所害,懷抱一個巨石,投河自盡。

我年幼時多在外婆家,她是一個著名的巫婆,外婆跳大繩時,會唱著屈大夫的巫歌。

這應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記憶,到了七十年代,大講“移風易俗”、“破四舊”之類的革命精神,端午節也就不複存在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複舊熱潮在民間可謂風起雲湧,耍獅子、劃彩船、玩龍燈,各種傳統節日自發地過上了,端午節也就大大地熱鬧了一番,不幾年後又告沉寂。原因是改革開放,國人視野開闊,望眼全球,紛紛把些洋玩藝進行拿來主義,於是乎,整個國土從繁華的都市到偏遠的民間,洋貨洋俗洋節充斥其間。在我們崇洋媚外時,比如我們的端午節,卻被其他周邊國家向聯合國申請了世界文化遺產。於是國內嘩然之聲大起,反思我們丟了傳統文化,於是便出現了“國學熱”;於是出現了十博士發起的抵製聖誕節倡議;全國人大對民聲極為重視,於是五一長假被取消,分割給一些傳統節日;於是,我也趕時髦寫起了“楚國往事”。

我在係統地注意楚國曆史時,因為對屈原的熱愛,對屈氏家族也分外關注。我發現屈原之所以偉大,其性格之所以剛烈,被稱為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與這個家族的傳統血源以及文化積累分不開的。屈原的先祖屈暇,乃楚武王之長子,伐羅失敗之後,在郢都之郊江陵的樹林自盡身亡,從而開始了楚國敗將自盡謝罪的先例。屈重接過父親的莫敖之印,隨楚武王伐隨,在楚王駕崩之後,秘不發喪,迫使隨侯與之簽定城下之盟。

在楚成王時,齊桓公帶著八國聯軍氣勢洶洶南下滅蔡征楚時,外交家屈完表現出了屈氏家族高超的外交智慧,用一車苞茅野草,打發了大軍壓境之強敵。同時,屈氏家族也產生了很有爭議的曆史人物,比如楚莊王時代的屈蕩,他亦是以外交見長者。麵對美若天仙之夏姬,垂涎欲滴,欲金屋藏嬌,卻又隱忍了。他成功地勸阻了楚莊王納夏姬於後宮的企圖,也阻止了大司馬納之為妾的欲念,在楚共王繼位之初,計謀讓夏姬回鄭國,他出使齊國時,與夏姬私奔至晉國。這種置家國利益於不顧,卻又在愛情史上值得大抒特抒的情感曆程,是一種非常的浪漫情懷,卻使屈氏家族遭到血腥清洗。

到了楚悼王時代,楚國頭號舊貴族屈宜臼等人,極力阻止吳起變法,在楚悼王駕崩,設計殺害吳起,使屈氏家族慘遭滅族之禍。

到了屈原這一代,屈氏家族在朝中做官的人已經不多,隻有屈原和後來被秦國俘虜的大將屈丐。據屈原楚辭《九章》中的《惜誦》曾頓寫過:“忽忘身之賤貧”。很可能當時這個貴族家族已經衰落了。

文化需要傳承,我深深地感受到這一點。我在幼年,有一次鑽進鄰居大哥家,發現他家破舊的櫃中有幾個似磚塊一樣的厚書,曾被深深地震驚了,那些書開啟了我的文化之蒙。幾年前,我曾在周恩來先生的故鄉淮安開了《奇幻》的首發儀式,與當地領導作過交流,當他們將一連串曆史名人的名字送到我耳邊時,我當時慨然感到,淮安之所以產生周恩來這樣集大成者的偉大人物,也是一種文化積累而形成的結果。而屈氏家族奉獻的屈原,在國家生存危急關頭的刺激下,使這個家族的一種文化積累,恰到好處地反映到他身上,開出中華民族文化燦爛之花。

2.張儀詐楚的受害者

屈原,他的經曆其實並不複雜。他生長於楚宣王時代,這個時代屬於楚國的盛世,後經曆了整整三十年的楚懷王時代,在楚頃囊王時代,因為國都被攻破,絕望地投河自盡。

我曾經背誦過他的長篇政治抒情詩作《離騷》,他在這裏詳細寫出了自己的家族和自己的身世。太史公認為,他勤奮好學,又博聞強記,嫻於辭令,深得楚懷王的信任,是楚國貴族中的傑出人才。他不僅精通曆史、文學與神話,還洞悉強國之間局勢與利弊,且十分善辯。二十四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左徒這個官職好像比令尹隻低一級,是楚懷王對內對外決策的核心人物。楚懷王最初十分信任他,許多法令由他頒布,出使齊國,聯齊抗秦。楚懷王第一次成為縱約長,聯合齊魏韓,屈原恐怕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