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吃虧是一種智慧投資
30歲出頭的張先生現在是上海一家大型國有企業的部門經理,雖然年齡並不大,但沉穩、冷靜的性格讓他在職場中很受歡迎,這也是他當年獲取升遷的主要原因。
幾年前,張先生所在的部門經理突然被調離,由於調離事件很倉促,其中有一筆賬目整理得有差錯。此賬目不是張先生經手的,但新任的部門經理剛來,對當時的很多情況並不熟悉,隻是看到該賬目屬於張先生管理的範圍內,因此對他提出了嚴厲的通報批評,並且對他進行處罰,每個月從他工資中扣除1000元,這個懲罰整整持續了一年。
麵對新來領導的批評,張先生並沒有辯解,默默地接受了這個處分。回到家之後,張先生將這個事情原本地告訴了妻子:“以前的領導人還不錯,我不能人走茶涼,以後每月減少了1000元的工資,我們生活節儉一點吧!”
幾個月後,新來的領導熟悉了環境,對這個做事踏實的張先生有了大大的改觀。一次偶然的機會,新來的領導遇到了以前的部門經理,在聊到此事時,前部門經理做出了解釋:“那個事情和張先生沒有關係,是當年的運行總監委托部門辦的,不是張先生的責任。”新來的經理聽到這些,對張先生又增添了一份愧疚,對他也格外地栽培與照顧。
後來,新來的經理獲得提升的機會。臨走的時候,他向單位領導推薦了張先生作為自己的“接班人”。最終,當初吃了大虧、被誤會的張先生,卻被提拔成了部門經理。
“吃虧是福”,這個古人非常崇尚的思維和美德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強的意義。尤其是在職場,吃虧往往是一種必要的投資,更是打造良好人際關係的必要前提。因此,在職場中為人處世時,一定要敢於並勇於吃虧。隻有你懂得了“吃虧是福”的人生道理,你的職場生涯才會有真正的轉機,你的長期利益才會在你不斷地吃虧中有所保障。
然而,生活中仍然會有很多人意識不到這一點,總是害怕吃虧。事實上,一個害怕吃虧的人,往往會在斤斤計較中喪失更多的優質資源,因小失大;而一個懂得主動吃虧的人,則會在吃虧中收獲“厚積薄發”的資本。主動吃虧的人會為自己減少很多職場中的摩擦,使自己長期利益越來越好;而一點虧都不想吃的人,隻重視自己的短期利益,往往會導致自己長期的沉沒成本大幅增加。“吃虧是福”是一種理性和智慧的投資,你的幸福感會在你不斷地吃虧中得到開啟。
在中國的古代,有一個典型的“吃虧是福”的事例。春秋時期,楚王大宴群臣,文武大小官員,寵姬妃嬪,統統出席,務要盡歡。席間奏樂歌舞,美酒佳肴,飲至黃昏,興猶未盡。楚王命點燭繼續夜宴,還特別讓最寵愛的兩位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各人敬酒。忽然一陣大風,吹熄了所有蠟燭,漆黑一團。一位官員乘機“揩油”,摸了許姬的玉手。許姬一甩手,扯斷了他的帽帶,匆匆回座附耳對楚王說:“剛才有人乘機調戲我,我扯斷了他的帽帶。趕快叫人點起燭來看看誰沒有帽帶,就知道是誰。”楚王聽了,忙命不要點燭,而是大聲地向眾人說:“寡人今晚務要與諸位同醉,大家都把帽子摘下來痛飲。”
於是,文武官員都摘掉帽子,楚王命令點燭,大家都不戴帽子了,也就看不出是誰的帽帶斷了。席散回宮,許姬怪楚王不替她出氣,楚王解釋說:“此次宴會,目的在狂歡,酒後狂態乃人之常情,若要追究,豈不是大煞風景。”許姬聽說後,方服了楚王的用意。這就是有名的“絕櫻會”。
後來楚王伐鄭,有一武將獨率數百人,為三軍開路,斬將過關,直逼鄭的首都,使楚王聲威大震。這位將軍後來承認他就是當年摸許姬手的那個人。
這個故事講的就是楚王在“絕櫻會”上吃了小虧,並沒有刻意追究,最終在伐鄭時得到了回報。
而在現實的職場中,也經常存在著“吃虧是福”的事例。1980年,一位王先生受同事之托買了10版第一輪的生肖猴票,錢是王先生墊付的,一共64元。64元在當年來說不是個小數目,沒想到他的同事家裏急需用錢,忽然說不要了。這些郵票對於王先生來說就成了沉沒成本,他隻能自認倒黴,把10版猴票拿回家壓箱底保存了起來。10年之後,郵票價格暴漲,猴票價格翻到了10萬元一版。這個人因虧得福,64元變成了100萬元。
如今很多企業在管理時都會有自己一套成形的製度,而製度製定的出發點主要是為了公司的利益。利益是維係企業正常生存的基石。因此,企業的老板不會再像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樣,實行平均主義,讓職工“吃大鍋飯”。於是,在員工工資的構成中,浮動工資、績效工資、獎金就成為主題。這種辦法雖然有其優越性,但弊端也不容忽視。例如,許多公司實行的激勵機製考評中,有一項關鍵的因素,就是民主測評。一旦當月工作全部完成,那麼,隻占到整個考評體係中10%~20%的民主測評就將成為影響自己工作好壞的決定性因素。在民主測評中,平時人脈關係中喜歡“吃虧”的人往往容易得到高分,“吃虧是福”就成了職場人脈關係的“製勝法寶”。
激勵機製(Motivate Mechanism):也稱激勵製度(Motivation System),是通過一套理性化的製度來反映激勵主體與激勵客體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勵機製的內涵就是構成這套製度的諸多方麵中的要素。
其實,吃虧和獲利,正如禍福相依一樣,是互相依存、相互轉化的。不過得與失互為轉化的效果,有時也並不是馬上可以顯現的。例如,吃虧之後你的短期利益可能會受到損害,但是,長期利益卻因此得到了增長。沒有現在的“吃虧”,又怎麼會有以後的回報呢?
那麼在職場中,如何將所吃的“虧”轉化為“福氣”,使得投資有所回報呢?本節總結了3種方法,聰明的讀者朋友們不妨試一試。
(1)注意維護好同事間關係
你可以時不時地請單位的同事吃飯,這樣可以不花大錢,就能達到一定的投資效果。尤其重要的是,定期邀請單位內的關鍵人物吃飯,這樣你的好處就會被到處宣揚。此外,在平時的工作中也不要過於鋒芒畢露,要多考慮其他同事的感受,多感謝他們的幫助,這樣對你工作的發展同樣有好處。
(2)領導布置的工作,要多一些創意,多一些心思
談到這一點,很多職場人士不認同。他們認為,領導給自己布置工作是因為他給自己開了工資,而自己完成領導布置的任務就是為了這份工資。既然領導沒有給我漲工資,收益仍然是一定的,我何必要多付出一些成本呢?其實,隻有你把領導交給自己的工作完成得比較出色,領導才會認可你的工作能力,對你產生信任感,並加以重用。也就是說,如果你認真、完美地完成本職工作,多付出一些精力、時間的成本,無疑是為你的職場表現加分,升職加薪的機會也會大大增加。
(3)合理加班並不是“吃虧”
有人認為加班是一種吃虧,原因是延長自己的工作時間後,單位往往並沒有支付相應的工資和補貼。事實上,合理的加班並不是“吃虧”,反而有可能轉化為“福氣”。因為合理的加班不但可以為你的職業生涯儲存信用,而且辦公室加班往往可以活躍你的工作思維,增加你對工作的熟練程度。與此同時,當你加班時,可以借機處理一些一度被推遲的瑣碎事情,節約你的時間成本。當你獨處辦公室時,可以把平時積累的工作項目整理起來,這樣對於職業發展肯定利大於弊。
以上就是職場中將“吃虧”轉化為“福氣”的3種方法,它們將幫助你在職場中如魚得水,使你的職場長期利益最大化。當你在職場中遭遇困難時,一定要牢記“吃虧是福”,今天短暫的付出在未來可能會轉化為極為豐厚的回報!
6.“職場站隊”的收益和風險
範先生單位的老總,最近因為涉嫌徇私舞弊,被檢察機關調查。一時間同事們紛紛猜測,這位領導頂風違紀,估計是在劫難逃。另外,根據內部消息,公司的一位負責財務的副總很有可能會接替這位老總,坐上一把手的位置。因此,範先生愁壞了。
在一次聚會上,範先生憂慮地對朋友說:“如果現在老總真的因此被撤了,而負責財務的副總真的上任了,我可能就要遭殃了。”
“領導更替與你一個中層幹部有什麼關係?他們換他們的,你幹你的,犯不著吧。”朋友疑惑地問道。
“事情是這樣的,”範先生皺著眉頭說,“原本兩位領導對我都挺好,但自從上次一個項目實施後,他們之間的關係徹底變僵了,我也和這位副總鬧翻了。”
“那也不一定。如果他當上了老總,位置不一樣了,看人、看問題的高度和角度也會隨之改變,沒準他還會欣賞你這種能夠頂住壓力支持一把手工作的人。”朋友又說,“如果這位副總有一定的職場智慧,他是不會糾纏這些小節的。但如果你做了牆頭草,他可能會看不上你。”
後來的事情印證了朋友的觀點是正確的,同時也給範先生上了深刻的一課。這就是職場中常見的“站隊跟人”。
在職場中,“站隊跟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有人曾經認為“站隊跟人”是職場中最重要的事情。這種看法雖然有失偏頗,但是也說明了“站隊”的重要性。因為根據權威的數據統計,78%的職場人升遷是因為選擇了正確的隊列。
一個人在職場中的價值和地位取決於“距離”。職位、資曆、和老板的個人交情、對別人的影響程度、在團體中發言的活躍程度等,往往是測定這種距離的要素,人們在這種既定的距離中維持一種平衡。如果一旦換了新的老板,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還沒有建立時,“站隊”就非常關鍵,如果此時站錯隊,可能再也沒有改錯的機會。因此,“站隊跟人”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學問。
那麼如何做好職場的“站隊跟人”呢?“站隊跟人”又會有怎樣的收益和風險呢?
我們統計了很多職場中的案例之後驚奇地發現,職場中“站隊”如果成功了可能會有收益,但同樣風險也是非常大。現實中大部分成功人士在職場中都是不站隊、不拉幫結派,保持自己立場的人往往得以生存並取得最後的成功。
小清在一家房地產公司任部門主任,工作認真的她深得上司的讚賞。可是好景不長,她的直接領導通過競聘,成功晉升為副總,而小清的新領導則是她原上司在競聘中的“手下敗將”。現任領導對小清很冷漠,並且經常刁難她。那段時間,小清在公司簡直度日如年。後來小清經常有意無意地向現任領導暗示,她會對其忠心,現任領導對她的態度才慢慢有所改觀。
在這個事例中,我們看到小清由於領導更迭,導致“站隊”的風險顯現出來。如果小清不能及時調整自己、做好本職工作,那麼,她的工作可能就很難繼續下去。
某大型民企發生了一場鮮為人知的內部鬥爭。劉先生在2005年創立了一家公司,之後公司發展得很快,沒幾年公司的年利潤就達到了上億元。但在半年前,公司的4個總監卻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要求分股份,成為股東。其中一個總監更是動員其他3個總監聯合搞對抗,威脅劉先生:如果不同意他們的方案就集體辭職。劉先生經過一番考慮後,竟然出人意料地主動解雇了全部總監,並提拔副總監來任總監的位置。
在上麵的老板與員工的職場博弈案例中,這4位總監肯定是事前經過成本和收益分析之後才做出了以集體辭職為要挾的劃分股份的決定。由於他們占據了公司內高管的位置,也就壟斷了大部分的企業資源,因此他們認為成功的概率要遠遠高於失敗。但是,劉先生作為公司老板,寧願多花費幾百萬元的成本也不妥協,將他們全部炒掉。主要原因是他無法接受這幾位下屬的不忠誠,同時,他也不喜歡公司內部拉幫結派,因為會導致管理的成本大大增加。經過成本和收益的核算之後,他最終做出了理性的決策。
博弈(Game Playing):在多決策主體之間行為具有相互作用時,各主體根據所掌握信息及對自身能力的認知,做出有利於自己決策的一種行為。
以上都是幾個失敗的案例,那麼有沒有成功的案例呢?在我周圍就有這樣典型的案例。
北京某證券公司營業部裏麵有著名的“四大天王”,她們並不是男性,而是4位年齡將近50歲的職業女性,這“四大天王”是周圍人們對她們的尊稱。為什麼這樣稱呼她們呢?因為這4位聰明的職場女性已經在營業部工作了15年之久,她們幾乎是同一年入職的,牢牢把握住了前台、後台、財務等部門的核心資源。15年來,營業部的總經理已經換了七八位,但這4位員工的位置依然不變。原來每次“風雲暗湧”時,她們都盡量保持中立,不去“站隊跟人”,任由高層鬥得火熱,她們專心做好自己的分內工作。結果每次“改朝換代”之後,那些以為站對隊伍的人都被炒掉或調離,隻有她們安然無恙。
從這個真實的案例中可以知道,這4位女員工之所以在職場中能站穩腳跟,與她們一直以來的做事風格和態度有關。因為在兩個團隊的爭鬥中,盡管最後有一方會勝利,勝利方也許會“清算”,但絕不會把另一方全部“清空”,因為公司裏畢竟是要有人做事的,勝利方通常會保留原來表現中立的人。這些留下來的人也許並不是最核心、最優秀的,但也不是最差的。而且她們應該很早就核算過自己“站隊跟人”的成本和收益:如果站隊成功,她們的職位也不會有大的提升,工資收入也不會有明顯增加,因為每個營業部的發展空間都是很有限的;相反,如果一旦站隊失敗,被新來的領導“清洗”掉,那麼風險將是巨大的。因為對於職場“老人”而言,再跳槽、找工作,無疑成本將會非常大,搞不好會直接失業,自己的飯碗全砸了。因此,不站隊、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才是明智之舉。這樣既回避了“站隊”的風險,又能使自己能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長期生存下來,而且,長期在一個單位工作也會使單位對自己無論是薪酬、資源,都會有所傾斜,這些都實現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通過以上成功和失敗的案例可以看到“站隊跟人”的收益和風險,那麼有沒有具體的“站隊”技巧呢?一般來說,有兩種方法可以幫你解決“站隊跟人”的問題。如果你遇到必須站隊的情況時,不妨采用這兩種方法。
(1)不要輕易表態
你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在職場的兩個團體發生鬥爭時,有人會逼迫你必須“站隊”。例如,某大型集團兩位強勢人物為爭奪公司的控製權而展開了權力的較量。集團召開內部會議,通過隨意點名的方式,要求部分高管在會議上明確表態支持哪一方。這時你應該怎麼辦呢?
當有人拉攏你“站隊”的時候,如果你不想陷入風波中,這時最好的決策就是不要輕易表態。因為如果你當初沒有明確地表態,勝利方雖然不會很信任你,但也不會對你反感。這時的明確表態風險是很大的,盡管如果你站對了隊伍可能會得到一些收益,但是如果站錯了,那麼麵臨的結果可能是被“清算”。
總之,“站隊跟人”有風險,也許有人靠“站隊”獲得了一些機會,但不可能永遠保持成功;“不站隊”的人不一定有好處,但是,肯定沒壞處。在職場中不應該投機取巧,隻有踏踏實實做好工作才是最終的成功之道。
(2)如果被迫“站隊”,最好忠於現任領導
一般來說,站隊有3個原則:①站隊不能隻考慮眼前,要看長遠;②不能隻看好的一麵,要預計到最慘烈的結果;③如果沒辦法做選擇,最好忠於自己現任的老板。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現在的職場中,忠誠已經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如果你十分忠誠,並盡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那麼就算現任領導鬥爭失敗,你也不會被“清洗”,因為新任領導需要幹活的人,不可能將真正有能力的人“趕盡殺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