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亂世英雄的覆滅 一、夜抄“紅衛兵接待站”(1 / 3)

在北京市朝陽區與通縣之間,有一個小小的村子,叫做馬店。說它是村子,其實並沒有多少戶人家。靠馬路邊的一所小四合院兒,是這個村子最大也是最古老的建築。它的前身,原是一家車馬店,專門接待趕著大車或牲口進京做買賣的車把式和小商販。店老板是個姓馬的山東人,開的又是車馬店,來往的客商們都管這家小店叫馬家店。日久天長,馬家店簡化成了馬店,也成了這個小村子的村名了。

解放初期,這家車馬店的生意還很興隆。五十年代中,貨運大卡車越來越多,趕著大車轟著牲口做買賣的客商卻越來越少了。馬老板的生意不佳,又趕上要公私合營合作化,就把大車店給關了,改為油鹽醬醋煙酒雜貨店,專門供應本村這十幾戶人家和過路的車輛行人。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起來以後,本村的紅衛兵鑒於他是本村唯一的“資產階級”,應該是革命的對象,也曾經氣勢洶洶地來抄過馬老板的家,不過沒抄出什麼名堂來,最後還是以“小業主”的身份宣布被“群眾專政”而不了了之。

事隔一年以後,忽然來了一幫城裏的紅衛兵,從馬老板的床鋪底下居然抄出一張齊脖子撕成兩半兒的毛主席像來,於是“小業主”一變而成了與無產階級有刻骨仇恨的“反動資產階級”,不許再住在首都北京,由紅衛兵出麵向公社要來了馬老板一家的戶口,解回山東原籍監督勞動去了。一所有七八間房子的小四合院兒,從此成了紅衛兵的聯絡站。大串聯開始以後,這裏又成了單身紅衛兵接待站,專門接待從東路來京串連的單身紅衛兵。

這裏,大門口斜插著一麵極大的紅衛兵大旗,紅底黃字,迎風招展。大門裏麵,進進出出的都是身穿舊軍裝、腰係寬皮帶的青年男女,最大的不過二十來歲,最小的才十五六七歲。

這裏白天隻有幾個人,一到晚上可就熱鬧了:有時候開慶祝會,煙霧騰騰,酒氣熏天,杯盤狼籍,大呼小叫;有時候開鬥爭會,皮帶飛舞,拳腳交加,連打帶罵,也是大呼小叫的。當時是紅衛兵的天下,不是紅衛兵的村民們,連接待站的大門也進不去,門裏麵到底慶祝什麼,批鬥什麼人,村民們根本不知道。

其實,這個單身紅衛兵接待站是假的。住在這裏的“紅衛兵”,有的半真半假也就是說:他們曾經是紅衛兵,可現在不是了,至少本質上不是了;還有一些人,則從來就沒當過紅衛兵。比如說:現在正跟站長林建國睡一個被窩兒裏的田春英,就是個從山東來的、因為種種原因沒有當上紅衛兵的女中學生。

這個假的紅衛兵接待站之所以要設在這裏,並非偶然。

五十年代初期就住在北京的人總還記得當時發生的“管莊事件”。管莊,地處朝陽區與通縣之間,建築工程部有一個下屬單位設在這裏,“文革”初期劉少奇蹲過點的著名的建工學院也設在這裏。結果,這裏的治安,建築工程部不管,朝陽區不管,通縣也不管名為管莊,實際上是個“三不管”地區。於是這裏形成了一個獨立王國,變成了流氓橫行盜賊蜂起的自由世界。

馬店的情形和管莊差不多:同屬邊界地區,村子又小,加上“文化大革命”期間砸爛了公檢法係統,派出所已經處於半癱瘓狀態,內部忙於奪權鬥爭,根本顧不上這個一向平安無事的小村子。再說,當時的紅衛兵見官大三級,連民警也讓他們幾分;既然是紅衛兵的接待站設在這裏,派出所的民警幹脆來都不來了。所以說,這裏是最安全、最妥當的地方,要不是內部有“叛徒”出賣,在這裏設據點,簡直是萬無一失的。

這個接待站,目前一共住著十六個人,八男八女,正好八對兒。其實他們隻是這個團夥的一部分,還有一部分人住在城裏,另立山頭。林建國剛來這裏當站長的時候,這裏男男女女的擠了二十多個人,林建國怕樹大招風,就分了十來個人到城裏去另辟根據地,以免萬一被破獲的時候會叫人家一網打盡。因此,他們習慣地稱這裏為“總部”,而把城裏新辟的根據地稱為“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