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號
黃色的路彎彎曲曲的飄落在丘陵之間,來來往往的汽車帶起了漫天的灰塵。火辣辣的陽光直接把車廂變成了烤箱,混合著汽油味、汗味、灰塵的空氣更是讓人覺得窒息。劉川楓無奈的歎了口氣,轉頭看了眼路邊的被陽光曬得焉焉的樹木。低頭看著已經貼在身上的衣服更是無奈,跺了跺麻痹的腳轉移了重心。隨著汽車的顛簸,身子不由自主的跟著晃來晃去。心裏不禁詛咒著破爛的公路、破舊的汽車、以及---坐著的乘客,沒辦法,誰叫他上車晚呢。當他上車的時候座位都是人了,也隻能一路站著去學校了。
話說,劉川楓剛從初中畢業,正被老爸帶著去離家60多公裏外的和平二中上高一。甚少出門的劉川楓坐著破舊的汽車,行駛在破爛的公路,連個座位都沒有當然是叫苦連天、咒罵不斷了。當經過2個多小時的顛簸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劉川楓真的想大吼一聲來抒發心中的鬱悶了。想到路上的經過就不禁心有餘悸的打個激靈,暗中下了決定沒事少回家,實在是太受罪了。
在車站足足站了將近10分鍾,又喝了大半瓶的水,劉川楓才算稍稍恢複了點精力。當下和劉爸爸提著大包小包的走出車站,進入眼簾的是古樸的小鎮。街道兩旁的房子大都是磚木結構,兩層高的房子上鋪著灰色的瓦片。沿街的門麵稀稀拉拉的開了些鋪子,倒是種類齊全。
眼看一群人叢車站裏出來,倒是載客的摩的殷勤的圍了上來,七嘴八舌的問要不要搭載。由於人生地不熟的,劉爸爸決定坐摩的到學校也省得迷路了。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坐上了一輛摩的。司機倒是很客氣和健談,大概的介紹起紫風鎮的情況來:
紫風鎮,從明朝開始就是HP縣的縣城。隻是到了80年代由於交通問題縣政府搬遷到現今的縣城才慢慢的沒落起來。不過這樣的好處就是保留了更多的曆史的風貌,也保存了許多古老的建築。也保留了先人的曆史底蘊和文學氛圍。而和平二中就坐落於鎮中心,圍著據說有480多年曆史的孔廟而建。
5分鍾後車子載著兩人到校門口停下,付過錢以後。劉川楓大大鬆了口氣,抬頭打量起學校。隻見學校大門坐落於街道旁邊坐南朝北,通體由大理石構成。分為大門和旁邊兩個側門,左側則是門衛和醫療室。離大門10米左右立了一堵深紅色的牆,上麵寫著文明、勤奮、求實、創新八個大字。牆體下擺放了正在盛開的鮮花(當然以劉川楓的水平也就認的出***和雞冠花……),繞過牆視野開闊起來。左右兩邊是兩座教學樓,中央是孔廟,孔廟後麵是綜合大樓,孔廟門前則是操場。
由於早到了兩天,學校裏的人還不是很多。大體隻有高一的新生早到報名,劉爸爸跑到左邊的教學樓去幫劉川楓報名。而劉川楓無聊之下看起了和平二中的學校曆史來:
和平二中在HP縣紫風鎮,創辦於1919年(民國八年),初名為HP縣立中學,沿續至今已有八十三年曆史,是HP縣創辦最早,曆史最長的普通中等學校。
1919年,朱念祖、朱紹三等議請創辦PH縣立中學。校址在原九和書院,當年秋季開始招生,學製四年,學校占地麵積235平方米,學生16人,班級1個,教室1間。次年改辦師範講習所。1921年改為縣立初級中學。1928年改稱HP縣立九和初級中學,學製三年,學生38人,班級3個,教室6間,教職工8人。
1931年,九和初中改為HP縣立簡易鄉村師範學校,招收小學畢業生入學,學製四年。校址由義學遷往三官堂。九和初中未畢業的二、三年級學生,繼續在鄉師附設初中班學習至畢業。學校占地麵積985平方米,學生160人,班級4個,教職工13人,教室11間。1937年簡易鄉村師範學校停辦。
1941年,複辦HP縣立初級中學,校址先在大洋陂,後遷至文廟,當年10月招一年級新生126人。文廟位於紫風鎮中心。學校遷入文廟後,先後兩次擴建校舍。第一次建平房教室兩列七間,宿舍一座;後又集資建兩層樓教室一座,計四間,樓名“陽明樓”。是時,學校占地麵積1838平方米,學生206人,班級7個,教師21人,教室12間,宿舍4間。
1944年,縣立初中析出一部,另建HP縣立簡易師範學校,校址在奎文小學。當年秋季,除繼續招收四年製新生一班外,又以初中畢業生為對象,招收了一年製新生一班。不久,簡師校舍遷至三官堂。簡師辦學至1947年計招四年製新生五班,一年製一班,計培養小學教師三百名左右。1947年11月,簡師並歸HP縣立初級中學。
1953年,學校改稱FJ省和平初級中學,學生456人,教師40人,班級9個,教室14間,宿舍6間。1955年正式命名“和平第二中學”。1956年始設高中,當時全校11個班級,500餘名學生,教師52人,教室15間,宿舍7間,學校規模迅速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