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5章 最後和平(5)(1 / 2)

和平:跋

美國結束了一場它第一次不能宣告勝利的戰爭,沒有慶祝活動。關於停戰協定簽字的消息在時代廣場燈光新聞牌上閃爍著,人們駐足讀著這一通告,聳聳肩膀繼續走路。不像歐洲勝利日和對日作戰勝利日,也沒有歡呼的人群聚集在一起。白宮發出的公開言論都降低了調子,唯恐冒犯了李承晚的尊嚴。馬克·克拉克將軍對新聞記者說:“在這一時刻我歡樂不起來。”艾森豪威爾顯然實現了他結束戰爭的競選諾言,但是這一結局對於振作美國的民族精神毫無作用。

批評很快就來了,甚至來自總統自己這一方。印第安納州參議員威廉·詹納把停戰協定稱為“給綏靖的最後禮物”。馬薩諸塞州眾議員、眾院議長約翰·馬丁說:“你不把勝利作為目標,就不能去進行一場軍事行動並希望能獲得成功。”加利福尼亞州參議員威廉·諾蘭對艾森豪威爾宣稱這場戰爭是“集體安全”的勝利這一說法提出了異議,他指出美國和南朝鮮為這場戰爭提供了95%的人力。

也許哈裏·杜魯門是最不高興的美國人了,他以老謀深算、一反常態的沉默掩蓋了他眼下的憤怒。他深知,這個國家對和平是如此歡欣喜悅,任何批評都會被當成耍態度而無人理會。但是在若幹年以後,他曾在朋友麵前把那位“共和黨的迷人娃娃”詆毀了一番,說如果他按照艾克所接受的條件同意停戰的話,“他們(共和黨人)會把我大卸八塊的”。杜魯門並沒有對停戰條件吹毛求疵,這些條件基本上是1951年會談開始時他曾謀求過的。但是他認為,他是因為共和黨指責他“打不贏”的戰爭政策而被拉下馬的,現在艾森豪威爾眼都不眨就接受了“打不贏”的結局。其他民主黨人則暢所欲言。得克薩斯的年輕參議員林登·約翰遜譴責說,停戰協定“僅僅是讓侵略大軍放手到處攻擊……是一個騙人的協定”。但是,那些支持杜魯門和艾奇遜為南朝鮮提供防務的自由派人士卻認為,這個防務條約是民主黨的一大亮點。這些自由派人士忠於羅斯福—杜魯門的“通過集體行動爭取和平”的思想,理查德·羅維爾把他們的信念概括如下:

在朝鮮,美國證明了它言出必行、信守約束,而且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並不存在什麼約束。曆史將把朝鮮當成一個集體安全的試驗場來加以引證,而直至現在集體安全還隻是一種似是而非的理論。朝鮮將作為世界反共鬥爭的一個轉捩點而名留青史。

羅維爾的最後一句話頗為言過其實,不過朝鮮確實給西方世界在與共產主義擴張行為的武裝衝突中提供了一個短暫的喘息之機。其中的一個因素是,美國對於共產黨想讓朝鮮戰爭死灰複燃的企圖,於1953年8月7日通過聯合國提出了一項嚴正警告:“破壞停戰協定的後果將十分嚴重,極大的可能是它將導致敵對行為不會隻限製在朝鮮國境之內。”

停戰協定隻有一部分得到了履行,即戰俘處置問題。8月5日,在板門店開始了“大交換行動”,一個月之後,聯合國軍已經交還了75 823名戰俘(70 183名北朝鮮人,5 640名中國人)。共產黨方麵也交出了12 773人,其中有3 597名美國人,7 862名南朝鮮人,其餘是其他各個國家的人。

處置那些拒絕遣返的戰俘則耗去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9月23日,聯合國軍把22 604名戰俘(其中14 704名中國人,其餘是北朝鮮人)在非軍事區移交給了中立國遣返委員會。共產黨則移交了359名不願遣返者,主要都是南朝鮮人。如聯合國軍所料,中國代表在向其以前的士兵們“解釋”為什麼他們應當回國時收效甚微,隻有137人選擇了遣返。當共產黨想要拖延談話以爭取更多士兵回國的跡象時,聯合國軍幹脆就把這些戰俘釋放了。大多數中國人立即去了台灣,很多人加入了國民黨軍隊;朝鮮人則去了南朝鮮。

在359名不願遣返的聯合國軍戰俘中,隻有10名選擇了回國——2名美國人,8名朝鮮人。其餘的325名朝鮮人和21名美國人、1名英國人仍留在共產黨那裏。

在穩定軍備問題上,共產黨直截了當地拒絕允許觀察員對北朝鮮的10個指定進口港進行視察。與此同時,中立國委員會中的波蘭和捷克則要求嚴格執行對南朝鮮的監督協議。這種一邊倒的情形繼續了好幾年,直至美國在1957年宣布,它打算對韓國軍隊實行現代化。

根據停戰協定,關於朝鮮未來的政治會議本應於1953年10月27日召開,事實卻並非如此(沒人對此感到驚訝)。在聯合國,共產黨陣營要求召開一次大型的圓桌會議,把蘇聯也包括進去,以討論廣泛範圍的亞洲問題。美國則指出,停戰協定明確提出,要舉行一次由朝鮮戰爭“雙方”參加的會議,問蘇聯是不是同意這樣來定位。蘇聯不願意。最後,在1954年4月日內瓦召開的一次多國會議上討論了朝鮮問題,但是毫無結果。當時朝鮮問題在公眾心目中的重要性已經減退了,這次會議的大部分時間都用於越南的分割問題,這一行動據認為是為了結束當時所謂的印度支那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