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德國塞德利茨號戰列巡洋艦(1 / 3)

概述

塞德利茨號戰列巡洋艦是德意誌帝國海軍建造的戰列巡洋艦。該艦以18世紀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普魯士的著名將領弗裏德裏希·威廉·馮·塞德利茨男爵(1721-1773)命名。

塞德利茨號是毛奇級戰列巡洋艦的改進型。塞德利茨號艦體比毛奇級加長,加強艦體強度,在裝甲和水密防護上做了一些大的改進,艦艏幹舷提高,改善適航性能,側舷水線防禦裝甲厚度接近噸位相近的戰列艦。

從單艦質量上超越同期英國的戰列巡洋艦。該艦安裝了經過驗證性能良好的280毫米50口倍徑炮,但是其英國對手——獅級戰列巡洋艦已經安裝了343毫米口徑的主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1915年1月24日多格爾沙洲海戰中,塞德利茨號艉部炮塔炮彈裝填室被擊穿,引發大火險些發生彈藥庫殉爆,造成後部兩座主炮炮塔失去作戰能力。

德國海軍根據這次作戰的教訓,改進了彈藥儲藏室和彈藥輸送通道的防護措施,防止炮塔及其彈藥輸送通道一處受損,火勢下竄到彈藥庫,而危及全艦安全。

在1916年5月31日日德蘭海戰中,參加偵察艦隊的塞德利茨號和德弗林格爾號一同擊沉了英國皇家海軍的瑪麗女王號戰列巡洋艦。

塞德利茨號在這次海戰中被22發大口徑穿甲彈和一枚魚雷命中,全部的五座主炮炮塔都失去作戰能力,但是沒有發生類似英國戰艦的彈藥殉爆,船艙內大量進水達到5300噸,在與艦隊失散的情況下,單獨蹣跚返回了德國本土基地,堪稱傳奇。由於出色的損管和防護設計為其贏得了“不沉戰艦”之名。

此後,德國戰艦采用的水密艙結構設計和炮塔防護的優點為此後各國建造大型軍艦時所借鑒。返回德國後,塞德利茨號基本上就沒有參加過德國海軍的戰鬥活動。

戰爭結束後1918年塞德利茨號與公海艦隊的其他軍艦一道被引渡到英國,扣押在斯卡帕灣,1919年6月21日在“彩虹行動”中鑿沉。1928年11月打撈拆解。

性能數據

排水量:設計排量24988噸,最大排量28550噸;尺寸:長200.6米,寬28.5米,吃水9.29米。

動力裝置:27台鍋爐,兩台蒸汽輪機,最大功率67000馬力,過載功率89738馬力;4軸,雙舵,航速,26.5節,試航時達到了29.12節;續航力:14節時4200海裏。

武備:10門280毫米/45倍徑主炮,五座雙聯炮塔;12門150毫米/45倍徑副炮,炮座單裝;12門88毫米/45倍徑防空炮,單裝;4座500毫米魚雷發射管,水下安裝,艦體首尾各一座,兩舷A炮塔下方各一座。

裝甲:主裝甲帶3.9~11.8,甲板1~2.5,水密艙隔板5.9,炮塔9.8~3.9,指揮塔13.8.

艦員:平時1068人,戰時1240人。

戰列巡洋艦

戰列艦在設計時的一個不成文規定是它們的裝甲應該可以在常規交戰距離上抵擋它們自己的炮火,這樣的設計才被看作是合格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曾有過一種破壞這樣均衡的設計。其目的在於設計一種比戰列艦要快得多,但是在火力上與戰列艦一樣的艦隻,這些艦隻的作用在於追擊敵人的巡洋艦,尤其是活躍於各大洋、主要用於破交戰的裝甲巡洋艦。

在英國第一海務大臣約翰·阿巴斯諾特·費希爾主持下,這種被稱為戰列巡洋艦的軍艦的首艦1907年4月14曰在阿爾維克船廠下水,它就是“無敵”號。

這些介於戰列艦和巡洋艦之間的軍艦噸位、火力與戰列艦相當,但其裝甲卻很薄弱,僅相當巡洋艦水平,省下來的重量被投資到引擎和火力中。

其結果是一種擁有高機動性的戰艦:比任何巡洋艦火力都強,但比戰列艦更快。戰巡之父對這種軍艦讚賞有加,因為當時僅次於戰列艦的海軍主力——裝甲巡洋艦在麵對戰列巡洋艦25節以上高速時,等待前者的隻有屠殺。

它們的設計非常成功,至少圓滿完成了設計需求。例如1914年的福克蘭群島海戰和隨後的多格爾沙洲海戰中,戰列巡洋艦就對其設計對手顯示了其絕威力。但是在艦隊作戰時針對敵人的戰列巡洋艦和戰列艦它們非常脆弱。

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中英國的戰列巡洋艦這種缺陷是很明顯的,遭到重大損失。戰後英國海軍將許多戰列巡洋艦拆毀了,剩下的在其允許狀態下裝甲被加固。不過拆毀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了重型軍艦的數量和排水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