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9月25日在日本東京大久保誕生。父廖仲愷(原籍廣東惠陽縣)、母何香凝(原籍廣東南海縣)在日本參加孫中山先生創建的中國同盟會和中華革命黨,國民黨的著名元老。
1911年隨母到香港暫住。後廖仲愷任廣東軍政府財政部副部長,全家住廣州西關。
1913年5歲孫中山領導的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後隨父母到日本東京,住千馱穀。
1915年7歲回國不久又隨父母經上海再赴日本,住東京澀穀,在曉星小學二年級讀書。
1916年8歲隨父母從日本回到上海。
1918年10歲隨父母再赴日本。
1919年11歲從日本回到中國,居住在上海,每天由父親教授英文。
1921年13歲在廣州入培正中學求學。
1922年14歲廣東革命政府陸軍總長陳炯明叛變時,由母親托人送往香港。後回廣州入嶺南大學中學部學習。
1924年16歲8月在孫中山先生改組國民黨後加入國民黨。秋,在廣州廖仲愷住所首次同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來見麵。
1925年17歲參加廣州學生運動,並參與嶺南大學工人罷工的領導。6月23日參加廣州沙基反帝遊行示威。8月20日父廖仲愷被國民黨右派暗殺。
1927年19歲國民黨右派發動“四·一二”政變後,憤而脫離國民黨。經香港再次東渡日本,入東京早稻田大學第一高等學院。參加在日本的中國共產黨“東京特支”組織的“社會科學研究會”活動,研究馬列主義,並參加早稻田大學第一高等學院的學生組織“文化思潮研究會”。9月和12月兩次因參加革命活動被當局拘捕。
1928年20歲5月,參加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召開的聲討日本帝國主義屠殺濟南人民的“五卅慘案”大會,不久,再次遭到日本當局的拘捕並驅逐出境。7月回到上海。8月在上海經黃鼎臣、關鍵兩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反日大同盟上海分會工作,編輯《反日新聞》。接著到“濟難會”從事營救被捕同誌的工作。11月受中國共產黨的派遣到德國。
1929年21歲在漢堡領導中國海員運動,任漢堡國際海員碼頭工人總工會俱樂部支委?書記。參加反帝大同盟。
1930年22歲夏,被國際海員工會派往莫斯科參加職工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
1931年23歲春,被派往荷蘭鹿特丹,領導中國海員工作,建立中華全國海員總工會西歐分會。6月,被荷蘭警察拘捕驅逐出境。10月,到荷蘭阿姆斯特丹。12月,到莫斯科。
1932年24歲回上海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宣傳部長?全國海員工會中共黨團書記。
1933年25歲3月28日,因叛徒出賣,被上海公共租界警察拘捕,先關押在老閘巡捕房,後解至上海市警察局,經何香凝?宋慶齡?經亨頤等愛國人士多方營救獲釋。9月,離開上海,加入中國工農紅軍,任川陝蘇區省委常委,工會宣傳部長,化名何柳華。
1934年26歲任紅四方麵軍總政治部秘書長。12月,因反對張國燾的“左”傾錯誤被關押並開除黨籍,後被押解參加長征。
1935年27歲冬,在關押中,為紅色中華通訊社新聞台翻譯外國電訊。
1936年28歲冬,紅軍第一?二?四方麵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後,經周恩來營救獲釋,在預旺積極分子會上恢複了黨籍。
1937年29歲1月,紅色中華通訊社改名為新華通訊社,仍負責編譯外國電訊,並撰寫新華社廣播稿。4月,在延安參加籌備、出版中共中央政治理論刊物《解放》雜誌。任黨報委員會秘書。10月,被派住國民黨統治區工作,到達南京八路軍辦事處。12月,上海失守,南京告急,繞道長沙到達漢口。
1938年30歲1月,從漢口經廣東到香港,任八路軍香港辦事處負責人,領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為八路軍、新四軍籌集抗戰物資。1月11日,在香港與經普椿女士結婚。4月,任中共廣東省委委員。協助宋慶齡領導的“保衛中國同盟”開展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工作。10月,在香港召集香港和廣東地下黨開會,決定建立廣東人民抗日武裝,開展敵後遊擊戰爭。
1939年31歲春,陪同宋慶齡會見英國航空大臣克利浦斯。4月,去漢口出席中共中央長江局會議。
1940年32歲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逝世時,代表中共中央對蔡的家屬表示哀悼和慰問。4月,到八路軍重慶辦事處彙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