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1 / 3)

銀環金釧,老學究複古納聘禮

張燈結彩,新舉人榮歸開喜筵

林國棟送走了立誌兄弟,回頭又和老塾師商量為林炳聘媳婦兒的事情。

林國棟的意思,呂家和林家是姑表親,瑞春又是自己從小眼看著長大的,人品模樣兒怎麼樣,一清二楚,用不著再去相親了。如今婚已經合過,納聘的吉日也擇定了,隻要把聘禮送過去,就算是完事大吉。當初席間議親,原是文武兩位教師的大媒,如今武教師故去,隻好請文教師一個人辛苦一趟,把聘金彩禮先送過去,以後讓坤方再請出一位媒人來,這都不在話下。要商量的是:一,送什麼樣的彩禮?二,送多少聘金?三,什麼時候迎娶?

林步雪是林村的聖人,博古通今,深諳禮儀,又是林國棟的長輩,家裏有了這麼大的事情,不請教他,請教誰去?

林步雪讀了幾十年的詩雲子曰,雖然連八股文都還沒做通,但總以為自己讀的是聖賢之書,當然也就比別人要多懂得一些道理。平時前村後店辦什麼紅白喜事,老學究總是指指點點,不是說這個不合古禮,就是講那個不合儀式,儼然自己就是周公旦再世一般。今天林國棟把兒女親事這樣重大的題目問到自己頭上來了,當然得好好兒琢磨琢磨,千萬不要違背了古禮。林步雪凝神沉思了半晌,這才開口說:

“乾坤兩造,一方是書香門第、官宦世家;一方是富商巨賈,壺鎮首富。如今珠聯璧合,親上加親,辦事要是不合禮儀,不免要被鄰裏恥笑。故所以嘛,此事不辦則已,辦則必須慎重斟酌,萬萬不可造次。為兒女定親,送什麼樣的聘禮,本無一定之規,當視家境和當地的風俗而定。古人婚娶,有用雁作為聘禮的,稱為‘奠雁’,也叫‘委禽’,取其順陰陽往來及不再偶之意;也有用茶作為聘禮的,稱為‘下茶’。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取其不再移植之意。咱們縉雲地麵,興用鵝籠酒海,這是奠雁的變通,也是祖宗傳下來的規矩,用來表明女孩子潔身自好,身清白,當然不可妄廢。此外,古書中說的:‘何以致拳拳,綰(wǎn挽)臂雙金環;何以致殷勤,約指一雙銀。’①可見一對金釧兒,一對銀戒指,是省不得的。《晉書》中說:‘大宛②娶婦,先以同心指環為聘。’可見用戒指定婚,不但古今皆然,連番邦外國也是如此。不過現世通用金戒指定婚,那卻是不合乎古禮的。古禮以銀環進、以金環退③,咱們就應該用金釧配銀環,以複古禮。另外,再配一件家傳的古玩珍寶,作為信物,也就足夠了。至於聘金一節,《禮記》上說得很清楚:‘聘則為妻。’可見無聘則不成其為妻。呂家既然稱為壺鎮首富,其女稱為千金小姐,諒不為過。當以千金聘之,再隨意加一點兒零頭,算是帶子拖孫,也就行了。在聘禮上頭,我勸你一定要出手大方些。呂家不是賣女兒,你家出的聘金越重,名聲傳了出去,他女兒的身價也就越高;他女兒的身價越高,呂家也就越高興;呂家越高興,陪嫁的妝奩當然也就越豐盛。十裏紅④之外,沒準兒還有兩套金銀台麵⑤呢!你放心,娶媳婦下聘金,不是賠本的買賣。賠本的是呂家:你家出的聘金越重,他家賠得也就越多,這是用不著說的事兒。想當年你爹嫁你妹妹的時候,那妝奩也算得豐厚了!如今做了回娘親,姑娘送回姥姥家來,連她娘當年帶走的那份兒嫁妝,也帶了回來啦!說到迎娶的日子,總以乾坤兩造事先商量的大概日期為範,再請陰陽生就中選出一個良辰吉日來。其實嚜,哪天為吉,哪天為凶,各家有各家的說法,就連孝武時七家聚會辯訟⑥那樣的盛會,不是也沒辯出一個大家認可的結果來麼?照我看,喜慶日子除了吉利之外,天氣倒是最要緊的,總以風和日麗、不刮風下雨為上。明年是癸酉年,林炳今年中了秀才,明年總是要去赴鄉試的。看起來,林炳的武藝出眾,就算不能穩拿頭名解元⑦,中舉大概總不在話下吧?你看,咱們是不是兩好並一好,把‘洞房花燭夜’和‘金榜題名時’連起來?兩宗喜事放在一天辦,又省時間又省錢,倒是兩全其美。還可以把兩宗喜事的錢加在一起,辦得更體麵些,更熱鬧些,有什麼不好?不過,這總得兩家商量著辦。好在聽說女家的嫁妝是現成的,就算是明年秋後辦喜事,也還有整整一

①這是漢繁欽《定情詩》中的四句。

②大宛古國名,在大月氏(ròu-zhī肉知)東北,曾為漢武帝所破。清代稱大宛為浩罕國,即今中亞細亞的佛爾哈那州。

③古禮以銀環進、以金環退的故事,見《三餘贅筆》:“古者後妃群妾進禦,女史書其月日,授之以環,以進退之:生子月辰,以金環退之;當禦者,以銀環進之,著於左手;既禦者,著於右手。”這裏是老學究一知半解,牽強附會。

④十裏紅指嫁妝的豐盛,即頭一抬已經抬出十裏之外,末一抬還未出大門,連綿十裏,絡繹不絕。

⑤金銀台麵指整套的杯盤碗碟筷勺。金製者稱金台麵,銀製者稱銀台麵。

⑥孝武時七家聚會辯訟故事見《史記·日者傳》:“孝武帝時,聚會占家問之:某日可娶婦乎?五行家曰可,戡輿家曰不可,建除家曰不吉,叢辰家曰大凶,曆家曰小凶,天人家曰小吉,太乙家曰大吉,辯訟不決。”可見“日子吉利與否”,眾說紛紜,實際上是根本就沒有根據。

⑦解(jiè戒)元科舉時代,各縣秀才每逢子卯午酉年赴省城考試,稱為鄉試。鄉試又稱解試,第一名稱為解元。唐代取士:由各州縣舉合格人選解送入京考試,稱為“發解”,宋沿其製。明代改由各省先舉行鄉試,考中舉人以後,再入京會試,清因之。

年工夫,滿來得及。咱們今天先把頭兩件事情定下來,婚娶的日子,等我送聘禮去的時候,再跟敬之當麵商量好了。”

林國棟聽老學究一通海說,引經據典,真是心悅誠服,佩服得連連點頭,頻頻擊掌。等老學究說完了,這才接著說:

“好極,好極!在辦喜事上頭,我倒不是舍不得花錢。花少了,辦事不像辦事的樣子,叫人家笑話;花多了呢,排場擺得太大了,也不合我們小康人家的身份。聘金一千兩,既應了千金小姐的典,也合乎我家的能力,就這樣定下來好了。聘禮上頭,鵝籠酒海,金釧銀環,都可以按你的意思辦,也都不難,獨有這信物一節,卻不知道用什麼東西好。我家裏銀錢房屋田地山塘都不缺,獨有這古玩珍寶,還真不多。先父從任上回來,帶回來的擺設器皿中,有一對兒白底藍花的盤龍花瓶,倒是定窯①名瓷。那還是先父在任上的時候,替人家壓下了一宗人命官司,人家把傳家之寶送來作謝禮的。我對瓷器是外行,也不知道它值多少錢,見它是對花瓶,就一直把它放在客廳裏當擺設,你倒是替我看看,用它當信物,值也不值?”說著,站起身來,從畫桌②上捧下一隻花瓶,遞給林步雪看。

林步雪把花瓶接到手裏,戴上了老花眼鏡,捧到陽光下眯著眼睛像一個鑒賞家似的翻來覆去地看了半天,又把另隻也捧下來仔細地看了,這才像煞有介事地對林國棟說:

①定窯宋代定州(今河北定縣)所產的瓷器,以裝飾花紋精美多彩而著稱。

②畫桌不是畫畫兒的桌案,而是富貴人家放在客廳正中靠牆畫軸下麵而比桌子略高的長條幾案,一般兩端翹起,用來擺放座鍾、花瓶、帽筒、小插屏之類的擺設。

③泑(yǒu有)水指瓷器的顏色和光澤美好。

“別的珠寶古玩,我也是一竅不通;要說是瓷器呢,我倒還多少知道一點兒。這種定窯古瓷,有光素凸花兩種,又有南窯北窯之分,其中以白色者為正,以宣和、政和間所產者為最佳。這一對兒花瓶,瓶底上有‘宣和三年’字樣,倒是南遷以前的北窯古瓷。你看這花紋有如白骨而加泑水③,類似淚痕,可知絕非贗品。像這樣的貨色,流傳到今天的,實在不多;能流傳到咱們這樣的小地方來,那就更少了。這古玩奇珍,價錢可沒譜兒。像這樣一對兒花瓶,不識貨的,也許一兩銀子賣給他也不要;要是識貨的呢,給他千兒八百兩銀子,也許還不賣給你呢!有這樣一件珍寶拿去行定,一方麵讓壺鎮街麵兒上的人開開眼界,另一方麵也讓他們知道知道咱們書香門第,並不僅僅是有幾兩銀子的土財主。說句不客氣的話,像這樣稀罕的東西,不要說是壺鎮街麵兒上了,隻怕是通縉雲縣都找不出第二對兒來呢!”

林國棟聽說這對兒花瓶居然有那麼大的來曆,不由得也稀罕起來,順手從桌檔上扽下一條搌布來,細細地擦了又擦,放回原處。趁著高興,把林炳、林煥都叫了出來,留老塾師在客廳便飯。林炳雖然當上了壺鎮團防局的教頭,卻是個閑職,並不需要每天去畫卯①,那天正好在家。席間林步雪又眉飛色舞地講了一些古人納聘迎親的規矩和典故,說到離奇去處,引得林國棟父子都哈哈大笑起來,前俯後仰,樂不可支,盡歡而散。

第二天,林國棟雇了一頂轎子,請老塾師到女家去納吉②。同時通知呂敬之,劉教師已經故去,請他另舉一人充當坤方媒妁。

到了九月庚子行聘吉日,林國棟一早就起來,衣冠楚楚,容光煥發,親手把行聘的彩禮一抬兒一抬兒都分撥停當:前麵是十八個人一班兒加嗩呐的十番樂③,奏著歡樂敦厚娓娓動聽的《雙鴛鴦》,在前麵開路,頭一抬兒是鵝籠,第二抬兒是酒海,第三抬兒用四匹彩緞墊底兒,用雙股紅頭繩縛著一對兒宋瓷花瓶、一個雕花漆匣,內裝一對兒金臂釧兒,一對兒銀指環,作為定禮,第四第五兩抬兒各是一個描金拜匣③,每匣內裝五十兩一錠的大元寶十隻,共合紋銀④一千兩,作為聘金;當地習慣,聘金必須有零有整,因此另有碎銀九兩七錢三,算是拖帶九子七十三孫的意思。

老學究身穿長袍馬褂,斜披大紅彩緞,坐一頂紮著彩綢的白布篷竹轎斷後。花炮三聲,鼓樂齊鳴,起抬兒經村西小橋往壺鎮進發。一路上招來了一大幫孩子追前追後地跟著跑。林國棟父子送過小橋,等老學究上轎去遠了,這才回來。

這一天是皇上大喜的日子,趕得湊巧家裏死了人的,隻好停喪不發,孝子孝婦連門都不敢出;定親迎娶的人家卻特別多,打一清早起始,簫笙鼓樂就不絕於耳,一班子過去一班子過來的,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家辦喜事兒。

①畫卯古代官署一般卯時(早晨6點左右)開門理事,主管官員要“點卯”,也就是在卯時點名的意思;不點卯的日子,屬員要在卯時簽到,叫做畫卯。

②納吉舊婚禮中的一節:合婚之後,請媒人去通知女方合婚吉利,準備另擇吉日行聘。

③十番樂也叫“十番鼓”,用笛、管、簫、弦、琴、雲鑼、湯鑼、木魚、檀板、大鼓十種樂器。加用銅鑼、鐃鈸的,叫“粗細十番”。樂曲有《花風信》、《雙鴛鴦》等。一說用鈸、大鑼、堂鑼、小鑼、木魚、板、碰鍾、雲鑼、鐃鈸、小鼓等十種樂器演奏的叫“素十番”;加用絲竹的叫“渾十番”。

③拜匣精致的長方形小木匣,有大小兩種,用於傳遞拜帖、柬帖的,比較小,也稱“拜帖匣”;用於送金銀禮品的,比較大。

④紋銀明清時代白銀中成色最好的一種,因為經過澆鑄以後,表麵有一層水波紋而得名,含純銀98.68%,一說為93.537%,其形如馬蹄,又是用來鑄元寶的,因此也叫“馬蹄銀”、“寶銀”。

一直等到申牌以後,林國棟才聽到本村外麵嗩呐聲響,估摸著應該是回來的時候了,不管是不是,且迎出大門去看看。

剛走出大門兒,就見兩乘轎子一先一後沿著小河邊從西邊過來,一直抬到門前落肩,打頭一乘轎子裏走出來的是老學究,打第二乘轎子裏走出來的,卻是壺鎮團防局總辦呂慎之。林國棟猜著這是坤方媒人到了,忙躬身作揖,接到前廳落座。

林炳上前道了勞乏;來旺兒送上白糖橘餅茶①來。一番寒暄客套之後,呂團總打身後從人手中接過兩樣東西來,滿麵春風地雙手捧給了林國棟,說這是呂家的回定:一樣是龍泉名產雌雄雙股劍,紫檀木的劍匣,鑲著閃閃發亮的銀活兒,每邊還鑲著七顆豌豆大小的貓兒眼②,以取“七星寶劍”之意。劍柄用黃琥珀製成,每邊鑲一塊祖母綠。這是呂敬之專為自己的尚武東床③花了好幾百兩銀子請人專門去龍泉定製的。另一樣是一雙白璧玉佩,鏤成鎖形,一麵刻“長命百歲”四個字,另一麵刻“富貴榮華”四個字。這對玉佩,合在一起是一把整鎖,分開來卻是兩塊鎖片幾,單有一個名稱,叫做“佩玨(jué角)”,本是呂家姑娘從小貼身佩帶的東西,說是有壓邪避穢的妙用。作為信物,更有見玉如見人的意思。

林國棟收下了這兩樣回定,心裏暗想:沒想到妹夫比自己更舍得花錢,幸虧自己在聘金上出手還算大方,不然的話自己就顯得太寒磣了。林國棟把劍和玉遞給了林炳。林炳抽出劍來,但見鋒芒畢露,光可鑒人,果然是龍泉寶劍,名不虛傳。以前也聽劉教師說起過,在龍泉城南五裏,有一個地方,名叫龍淵,是歐冶子④和幹將⑤當年鑄劍的地方。用龍淵水淬劍,不鏽不卷,不磨自利,殺人劍上不留血跡。因此真正的龍泉劍,稱為寶劍,價格相當昂貴。林炳摩挲再三,愛不釋手,插入劍匣,隨手就掛在腰間,順手把佩玨也掛在胸前,心裏著實誇獎小表妹想得周到,體貼入微。

①白糖橘餅茶把橘餅切成絲兒,加上白糖沏茶,是縉雲民俗接待上客的禮數。

②貓兒眼也叫“貓睛石”或“貓眼石”,石英屬,中含石絨,有灰、綠、褐等色;磨琢成圓塊或珠形,以狀如貓眼而得名,產於斯裏蘭卡。

③東床也作“東床袒腹”,指女婿。

④歐冶子春秋時的鑄劍名匠,曾替越王鑄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五劍。今福建閩侯縣冶山之西有歐冶池,相傳也是歐冶子鑄劍的地方。

⑤幹將春秋時吳國人,和他的妻子莫邪曾替吳王鑄造幹將、莫邪雌雄二劍。今上海市鬆江區西北有幹山,浙江省安吉縣東(原武康縣西北二十七裏)有莫幹山,相傳都是幹將和莫邪鑄劍的地方。

呂敬之帶話來說:林炳今科金榜題名,自在意中,婚娶定在明年秋後,那是最好不過的日期,就這樣決定了。又說:赴省試的衣帽鞋襪,呂家姑娘都包下了,讓把尺寸早日量好了送過去。林炳一聽,心花怒放:誰說瑞春性格嬌貴?還沒過門兒呢,就這樣向著姑爺,等娶了過來,還不是一心撲在男人和子女身上的賢妻良母麼!

按當地習俗,納聘之後,要擺家宴初謝大媒,不請外人。老少三輩兒,雖然輩份兒不同,反正都是熟人,也不拘泥浮禮,倒是有說有笑,無拘無束。

老學究幾杯酒下肚,越說越來勁兒,中午在呂家席上,就已經把一對兒宋瓷花瓶誇了個天花亂墜,如今又在林家席上極口稱讚龍泉寶劍的神奇奧妙,就好像真有那麼一回事兒似的。說到劍柄上的兩塊祖母綠,又賣弄了一通自己的珍玩學識和廣見博聞,從祖母綠“祖母”二字與奶奶是否有關說起,一直說到明朝宦官劉謹花了一千二百五十斤黃金買一隻祖母綠絛環的掌故①,說得在座諸公一個個全都張大了嘴巴閉不擾來。

趁著高興,呂慎之又著實誇獎了林炳一通,說是自從林炳當了壺鎮團防局總教習以來,團裏團外上上下下都對他的武藝十分信服。又說自己已經年逾古稀,風燭殘年,實難擔當團總重任,但願林炳明年鄉試三戰皆捷,中了舉人回來,就準備把團總的重任交給林炳去擔當。林炳嘴上遜謝,心裏卻巴不得早日把團總這份兒差使抓到自己手中來。林國棟呢,卻覺得團總一不是朝廷命官,二沒有優厚的俸祿,總不是求取功名的正路,倒是實打實地幫助兒子以“德望輕微,資曆淺薄”力辭。

談談笑笑,不覺月上柳梢頭,已是黃昏後,呂慎之飯後略坐片刻,告辭要回去。轎夫杠腳們早已經恭候多時。林國棟叫人抬出追節②的彩緞酒果,又拿出兩個刷有官銜的執事燈籠來,掛在轎上,父子三人連同老學究一齊送出大門,看著呂團總上轎而去,這才進屋。

按照縉雲當地的習俗,家境不論貧富,姑娘家長到了六七歲,就得開始為自己準備嫁妝了。

先學織帶兒。兩三年之內,要把婚後一家人包括娃娃係(jì記)尿布用的帶子統統織出來,寬的窄的,不下二三十斤之多。手巧的姑娘,帶兒上還能夠織出卍(wàn萬)字、壽字、雙喜字以及各種各樣別具一格富有民族地方色彩的美麗圖案來。

①劉謹買祖母綠絛環的故事,見明代張應文《清秘藏》:“我朝巨璫劉謹有祖母綠滌環一事,重斤許,用黃金千二百五十斤得之。朱寧有祖母綠佛一尊,亦用價至黃金千餘斤。”

②追節舊婚禮儀式中的一個環節:行定回定之後,再以彩緞酒果遣送,稱為“追節”。

稍為長大一些,就開始學績麻。這是一件需要有極大耐性的細活兒:把長長的苧麻泡濕了,用梳子劈細梳順,然後平放在一張長凳上,用兩個陶製的專用圓鼓墩兒也許就是古人所謂“弄瓦之喜”的“瓦”吧壓住兩頭兒,小姑娘坐在長凳前麵的小竹椅子上,左邊身旁地上放一個笸籮,然後抽出一縷縷的細麻絲兒來,撚成連綿不斷的線坯子,順次盤放在笸籮裏,滿了以後,纏成線團兒,等攢下了幾十團兒,再用紡車合股,打成一綹綹的本色線,用草木灰水浸泡後,拿到河邊去用清水漂曬幾天,直到變成雪白綿軟的細線,才曬幹收藏起來。一個勤快的姑娘,才十一二三歲,居然就能夠打出三五十斤粗的細的麻線來,足夠以後出嫁一家人一輩子用的。績麻製線,手續可謂相當繁複。所績的麻坯子,除了用來打線之外,織麻布、夏布所用的線坯子,就是這種東西。中國古代沒有棉花,棉花是宋代才從“西域”傳進來的。宋代以前的平民百姓所穿的“布衣”,都是用麻或葛製成。西施當年所浣的紗和漂母當年所漂的紗,都是這種線坯子。所以這種用麻製成的細線,在縉雲方言中就叫做“紗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