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克裏木戰爭(1)(1 / 2)

克裏木戰爭即東方戰爭,是俄國與同盟國爭奪近東統治權的戰爭。19世紀中葉前夕,歐洲各資本主義國家,首先是大不列顛和法國,都加緊了在近東的擴張,以奪取新的市場和獲得殖民地。西方列強的擴張意圖遭到了俄國的反對,當時,俄國正力圖維護它在黑海地區的經濟和政治利益,鞏固它在巴爾幹和外高加索的地位。土耳其反動勢力在一些西方外交家的慫恿下,也在醞釀計劃,想從俄國手中奪走克裏木和高加索。東正教與天主教之間1852年在巴勒斯坦的“聖地”歸屬權問題上的爭執,成為克裏木戰爭的導火線。

1853年2月,尼古拉一世派遣他的特使緬施科夫海軍上將前往伊斯坦布爾,要求土耳其政府承認俄皇對蘇丹統治下的東正教臣民有特別保護權。土耳其自恃有同盟國撐腰,於1853年5月拒絕了俄國的最後通牒,並允許英法聯合分艦隊進入達達尼爾海峽。俄國遂與土耳其斷交,並於1853年7月3日派兵進駐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這兩個多瑙河公國。1853年10月9日,土耳其蘇丹阿卜杜·麥吉德在大不列顛和法國的支持下要求俄國歸還這兩個公國,並於10月16日對俄國宣戰。1853年11月1日,俄國宣布與土耳其處於戰爭狀態。在多瑙河戰區,土耳其集中了駐克裏木土軍總司令奧美爾·帕夏元帥約15萬人的部隊與哥爾查科夫將軍8.2萬人的俄軍相對峙。

在黑海,局勢對俄國較為有利。俄國艦隊比土耳其艦隊強大得多,因此,不僅可以積極利用它來對付土耳其的海上兵力,而且還可以積極利用它來協助陸軍的行動。對峙雙方都沒有製訂具體的戰爭計劃。俄國政府認為,事態不會發展成為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可以限製在軍事威脅的範圍內。因此,俄軍統帥部出兵多瑙河兩公國之後,遂在巴爾幹采取了觀望的態度。土軍盡管在兵力上占頗大優勢,但其統帥部認為還是等盟國參戰為妥。在高加索,俄軍的絕大部分部隊被調去鎮壓山地居民的起義,隻剩下有限兵力防衛與土耳其的接壤邊界。因此,為了對付阿勃迪一帕夏的近10萬人的土軍,俄國匆忙組建了一個3萬人的軍隊,由別布托夫將軍指揮。

俄軍統帥部基於敵方擁有比自己多2~3倍的優勢兵力,遂打算實施先敵突擊,以期同時殲滅駐在邊境地區企圖入侵俄國領土的敵軍。土軍指望與山地居民部隊協同一起在當地進行一些有成效的戰鬥行動。

在高加索戰區,土軍於1853年11月初首先轉入進攻,企圖向亞曆山大羅波爾和梯弗裏斯推進。俄軍成功地挫敗了土軍的這一企圖。1853年11月26日,土耳其的阿爾達汗軍被安德朗尼科夫將軍所部擊潰於阿哈耳齊赫附近,而12月1日,艾罕默德·帕夏指揮的土軍主力又被別布托夫將軍的部隊擊潰於什卡德克拉爾附近。1853~1854年間冬,高加索戰區的戰鬥行動實際上已經停止。

在同一時期,多瑙河戰區的戰鬥行動也很有限。1853年11月初,俄軍對在奧爾特尼察村附近橫渡多瑙河的土軍發起攻擊,毫無成效。土軍於1854年1月6日在切塔季的進攻,1854年2月3日在茹爾紮的進攻和1854年3月4日在克勒拉西的進攻,均被俄軍擊退。從戰爭一開始,俄國黑海艦隊就卓有成效地活動在敵海上交通線上,將土耳其艦隊封鎖於各港口之內。

1853年11月30日,在錫諾普港灣發生了一場海戰——錫諾普海戰,此戰以全殲土分艦隊和俘虜其指揮官奧斯曼·帕夏而告終。錫諾普海戰的勝利,是俄國在戰略上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土軍在巴什卡德克拉爾的潰敗和其分艦隊在錫諾普的覆沒,說明了土耳其失敗已不可避免,並促使大不列顛和法國很快參戰。

1854年1月4日,英法聯合艦隊進入黑海,負責護衛土耳其交通線。大不列顛和法國敵視俄國的這一行動表明它們實際上已經參戰,俄國政府遂於1854年2月21日宣布與大不列顛和法國處於戰爭狀態。

俄國被迫與擁有約100萬軍隊的同盟國進行戰爭。俄軍隻有70萬左右,在軍事技術裝備方麵遠遠落後於西歐諸國。它的艦隊基本上是由陳舊的帆力艦船組成,軍隊的武器主要是射程短的燧石滑膛槍,而當時聯軍裝備的多半是線膛槍。奧地利、普魯士和瑞典都有可能站在反俄同盟方麵幹預戰爭,這一危險迫使俄國將軍隊的主力放在西部邊境地區。戰鬥在幾個戰區同時展開。為了在巴爾幹先發製敵,尼古拉一世命令在該地轉入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