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一氣體發生器的改進設計
一、背景知識
啟普發生器是化學實驗室中最普通、最常用的一種氣體發生裝置,它是荷蘭的藥物商人啟普(P.J.Kipp,1808~1864年)在19世紀初設計發明的,後來人們為紀念他,將這種裝置命名為啟普發生器。
1.構造與使用範圍
它由球形漏鬥、容器和導氣管三部分組成。它適用於塊狀固體與液體試劑在常溫條件下(不用加熱)起反應製取難溶的氣體,如氫氣、二氧化碳、硫化氫等。但對於固體呈粉末狀或固體與液體相遇後溶解或反應時產生高溫者,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都不適宜用此裝置製取。啟普發生器不能加熱。
2.規格與操作方法
啟普發生器以容量大小確定規格,目前中學化學實驗室中常見的有250mL、500mL、1000mL、2000mL等幾種。
(1)檢查氣密性的方法。開啟旋塞,向球形漏鬥中加水,當水充滿容器下部的半球體時關閉旋塞,繼續加水,使水上升到球形漏鬥中。靜置片刻,觀察水麵是否下降,如下降說明漏氣。
(2)藥品的的加入方法。固體藥品的加入:將儀器橫放,把固體藥品從容器上插導氣管的口中加入,然後放正儀器,再用裝導氣管的塞子塞好。加固體前應在容器的球體中加入一定量的玻璃棉或放入橡皮墊圈,以防固體掉入半球體中。加固體的量不得超過球體容積的1/3。液體試劑的加入:從球形漏鬥口直接注入,液體的量以反應時剛剛浸沒固體為宜。
(3)製取氣體操作方法。使用時,打開導氣管上的旋塞,球形漏鬥中的液體試劑進入容器的底部,再上升到中部與固體藥品反應,氣體的流速可用旋塞調節。如果不使用時,關閉旋塞,容器內繼續反應產生的氣體使容器內壓強增大,將液體壓回球形漏鬥,使液體和固體脫離接觸,反應停止。使用安全方便,裝配一次,可以連續做幾次實驗,並且隨用隨開,氣流可控。
二、設計思路
啟普發生器雖然有很多優點,但使用中過程中存在著如下不足:
1.浪費實驗經費
啟普發生器屬易損耗的玻璃儀器,在使用過程中,易破損,尤其是帶活塞的導管最容易損壞。啟普發生器上一共有四處需要塗抹凡士林的接口,學生在使用完該儀器後清洗時,稍一疏忽就會留下凡士林,若放置時間較長,器件之間就會粘連在一起,下次再用時很難打開。這些常遇現象都有可能造成整台啟普發生器的報廢。據調查,目前每台啟普發生器的市場價在60元左右,儀器的報廢也會給實驗經費帶來浪費。
2.浪費實驗藥品
由於啟普發生器的容量都較大,實驗藥品的用量相對也增加,一台中型號的啟普發生器,每次需注試劑量在400~500mL,而一個班若40名學生,每4名學生分一組,那10組一次就可做完一個內容的實驗,啟普發生器就發揮不了它重複用的優點,就會造成試劑的浪費。若留給下一個班再用,下一班的學生隻能用現成的,起不到培養學生自己動手裝配儀器的能力。這實際上既浪費試劑,又達不到培訓學生操作能力的效果。
3.裝配與拆卸不方便
一是給中間容器中裝入玻璃纖維時不能在球形漏鬥下頸鋪墊均勻,厚了占據空間,阻礙液體的流通;少了固體藥品下漏,反應無法控製。二是固體藥品要從導氣管品裝入,需傾斜啟普發生器,由於該儀器相對較大,操作及其不便,常出現使儀器滑倒或藥品撒落現象。三是廢液出口處的活塞不好穩固,由於啟普發生器中的內壓較大,在實驗進行中,經常出現脫塞現象,造成試液外噴;在回收廢液時,廢液也容易噴灑到實驗者的身上或桌麵上。四是拆卸和洗滌不方便。
如果能設計出操作更為方便,實驗現象較為理想,造型美觀、簡易、微型的裝置,即可克服上述啟普發生器存在的問題,也對開發學生智力和培養動手能力有一定的意義。
三、培訓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設計過程,使參與者了解啟普發生器的工作原理和設計思路。
2.過程與方法:通過實踐活動,使參與者掌握裝置的製作過程和操作方法。
3.情感與態度: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參與者就地取材,舍難從簡,克服困難,學好化學的思想意識。
四、操作過程
1.用品準備
主要用品:60mL一次性注射器2支,鐵架台。
2.裝置造型
3.操作方法
使用時打開止氣夾,A注射器中的試液通過通液管進入B注射器,再經過第二氣室進入第一氣室,與固體藥品接觸,反應即開始。關閉止氣夾,第一氣室中的氣體增多,氣壓增大,將液體壓入第二氣室,與固體藥品分離,反應停止。回收廢液時,隻要將A注射器取下,讓廢液從上口處傾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