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幕後英雄亮相了(2)(1 / 3)

四、書出十年,反映熱烈

本書一九九六年一月由青島出版社初版,名為《蔣介石的絕密王牌池步洲傳奇》;第二年重印,改名《侍從室最高機密池步洲傳奇》,前後一共印了三萬多冊。書出後,據我所知,全國有十六家報刊加以轉載、連載或摘要發表,其中《黑龍江日報》和《青島生活導報》是全文連載的,《深圳晚報》則將全文壓縮為二十四段分二十四天用整版的篇幅連載,影響可謂不小。期間關於池步洲先生是否真正破譯過日軍的密電碼,還引起過史學界的討論。

在影視方麵,書出後不久,就有影視公司來聯係,打算改編為電影或電視劇。當時池老夫婦都還健在,報刊的報道,單行本的出版,就已經給他們全家帶來了很多麻煩,所以池老及全家人一致表示不同意。初步意見,是等到池老一百歲那年,由子女們共同來運作一部傳記和影視,詳細、全麵地如實反映池老坎坷而光榮的一生,在全球發行。

不幸的是,二○○三年,池老沒有步入百歲,就悄悄兒地提前走了,享年九十六歲。第二年,他的夫人也“不甘寂寞在人間”,追隨池老於地下。詳細的傳記,全麵反映池老一生的影視,都沒有兌現。

二○○四年,有個編劇給我打電話,說是他們打算以池步洲的故事為素材,編一部電視劇,希望我能夠參加,至少希望我能協助。聽說有人願意投資,我當然很高興。但是當我詢問他們的創作思路,他們卻毫不掩飾地說:他們想把池步洲破譯日軍密電碼這件事情,納入共產黨的領導之下,不然經費就有困難。我長歎了一口氣,當即表態:如果以池步洲的真實姓名出現,第一池步洲的子女都認為現在還不是時候;第二我個人認為,這件事情和共產黨毫無關係,我反對違背、篡改曆史,所以我決不參加。如果不用池步洲先生的真名實姓,誰願意怎麼編就怎麼編,我無權幹預,但是我個人也不想參與此事。

二○○五年,中央電視台10套打算攝製一個關於池步洲破譯日軍密電碼的專題,希望我協助。我想到頭一年那位編劇的思路,仍不想參與。何況池步洲的好幾個兒子、侄兒都在大陸,我不是池家人,強出頭也不合適。所以我一方麵很客氣地“推”了,一方麵介紹池步洲先生在北京的堂侄池魯生同誌協助他們。這個名為“虎!虎!虎!”的專題,後來播出了,倒是很客觀也很真實,沒提池步洲是在誰的領導下開展工作的。可惜關於情報送到羅斯福總統麵前,為什麼不作戰略防禦,片中卻一個字也沒提起,許多人看了以後,給我打電話說:故事似乎沒有說完。實際上,這是一個謎,在解開謎底之前,恐怕誰也無法說清楚。

有了中央電視台的專題報道,池步洲先生的故鄉福建省閩清縣為本縣有這樣一位抗日英雄而感到自豪。他們不但作為文史資料出版了池步洲先生的回憶錄,還在本縣台山公園聽濤齋內的“鄉賢祠”中,為池步洲先生立了一塊石碑,以表彰他的不朽功績。石碑由閩清縣人、原《人民日報》記者黃培熙和池步洲的堂侄池魯生共同起草,由黃培熙先生書寫後刻石。全文如下:

這是中國半官方(縣政協)為池步洲一生做的公平定論。

可能是受到中央電視台10套專題片的啟發吧,福建電視台想到池步洲先生是福建人,他們台應該更有責任向本省的觀眾介紹這位傑出的抗日幕後英雄,為此打電話給我,要我協助他們做一輯更加詳細的專題。

當時,池步洲的三公子白濱芳雄先生,就在上海。他是一九五○在上海出生的。由於受到父親的株連,小時候生活十分艱苦;剛剛初中畢業,就去農村插隊。“文革”一結束,他母親一恢複了日本國籍,他就隨著母親也入了日籍,並且改姓白濱。池步洲的幾個孩子,都得到了父親的遺傳基因,十分好學,也十分聰明。芳雄先在神戶開了一家工廠,後來又到上海開一家工廠。特別是“六四”期間,外國人紛紛離滬,房價大跌,他卻趁此時機盡量吃進。後來神戶的工廠雖然在大地震中夷為平地,幸虧他在上海還有產業,損失不算太大。我的《池步洲傳奇》出版以後,我們先是互通電話,一聊就是半個多小時,談得很是投機;後來他到北京來,也抽空到我家來看望我。其實我比他大哥大不了幾歲,可是他卻總是以“叔叔”對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