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紅軍之父(1)(1 / 3)

朱德速寫論事必先論人。

在論述朱德兵法之前,有必要速寫一下作為軍事家朱德的突出性格和特點。這些性格和特點是朱德成為一名偉大的軍事家的個人條件,也是他區別於其他軍事家的主要方麵所在。

比起許多性格鮮明的軍事家來,朱德顯得很普通、很平凡,甚至看不出是一名叱吒風雲的軍事家。但這正是朱德的偉大所在。正如徐特立老人說的:"他的奇行即是他的庸行。"知父莫若子。他的女兒朱敏也曾很概括地指出其父的最寶貴的兩個品質是: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極其平凡的本色。

朱德是一個平凡的人,又是一個偉大的人,他的偉大寓於他的平凡之中。成就他的偉大的,不僅在於他在軍事上的卓越貢獻,還在於他作為革命家和軍事統帥的個人魅力和特點。在他身上,有著戰略家的眼光,戰術家的細心,政治家的度量,成大事者的堅毅,古名將的風範。

古人論將,有"五德"之說。五德說法,各個時期不一,大體說來,主要有智、仁、勇、嚴、信。

在朱德身上,我們可以找到一名優秀將帥所應具有的所有品質。

一、傳奇式的統帥和戰士

在1976年那個令人心悸的夏季,朱德的心髒永遠停止了跳動---比周恩來逝世晚半年時間,比毛澤東逝世早兩個月。

朱德的逝世,在世界各國引起了廣泛的反響。各國、各地區領導人紛紛發來唁電、唁函,表示深切哀悼,各國輿論高度評價這位中國領導人是:

"本世紀最偉大的民族領袖之一。""中國紅軍之父。""為爭取中國人民解放而奮鬥的傳奇式的統帥和戰士。"

"中國人民優秀的兒子。""無私地忠於職責的典範。""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的偉大象征。"

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朱德的名字就為世人知曉,但外國記者第一次采訪他卻是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之後。此後,尤其是抗日戰爭時期,許多外國人訪問了朱德將軍。在他們筆下描述了這位栩栩如生的傳奇式人物,他們的記錄也是後人管窺這位統帥和戰士的一扇窗口。作為外國人,他們的觀察有著獨特的視角。這裏不妨將這些外國人對朱德的印象摘錄幾段,以饗讀者。最早訪問陝北蘇區的是埃德加·斯諾,但斯諾在陝甘一帶采訪時並未見到朱德,那時朱德正在隨紅四方麵軍長征,尚未到達陝北。但與斯諾一起來到蘇區的美國醫生馬海德見到了朱德,他可能是在西北蘇區見到朱德的第一位外國人。1936年10月的一天,他見到了朱德,他描述說:

朱德將軍"瘦得像個精靈,可是身體強壯結實,長得滿臉胡須,穿著一身破爛皮襖"。這是剛剛結束的長征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跡。

馬海德在一封信裏寫道:"朱德最令人驚異的是,看上去根本不像一個軍事指揮員,倒很像紅軍的父親。他的兩眼銳利,說話緩慢、從容,總是露出和藹的笑容。他隨身帶著一枝自動手槍,槍法精良,煙抽得很厲害。他五十歲,可是顯得老得多,滿臉皺紋;但他動作有力,身體結實。"在采訪過朱德的所有外國人中,史沫特萊是很突出的一位。按尼姆·韋爾斯的說法,史沫特萊"從一見到他的那一刻起,就把他視為她在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朋友"。"朱德可能是她一生中真正信任過的惟一的一個人。"1937年1月中旬,她離開西安北上延安,在到達延安的當天晚上,她即見到了朱德。首次見麵,她便為朱德的"農民老大爺"般的外貌和"大丈夫氣魄"所吸引,油然產生了為朱德寫一部傳記的念頭。在朱德口述的基礎上,她撰寫了關於他的生平和時代的傳記《偉大的道路》,第一次較為詳實地向世人介紹了朱德從出生至抗戰結束60年的生活曆程。她還寫有《中國的戰歌》一書,該書也介紹了朱德生活的片斷。

在《中國的戰歌》中,史沫特萊談了她最初見到朱德的印象:

"他有50多歲,相貌和藹可親,額角布滿皺紋。他看起來確像紅軍之父。"《偉大的道路》則對這次最初的印象介紹得更為詳細:"我原知道他當時是51歲,不過,當麵看來,臉上皺紋很深,雙頰下陷,至少見老了10歲。那時,正是史詩般的紅軍長征剛剛結束,營養失調和苦難在他的臉上留下了烙印。""他身高大概是五英尺八英寸。既不醜陋,也不漂亮;更不會使人獲得任何英勇、暴躁的感覺。圓頭,剪得短短的黑發間雜著白發,前額很寬,而且略微隆起,頰骨也頗突出。一對有力的上下顎,襯著大嘴,在堆滿歡迎的笑容時,露出了潔白的牙齒。鼻子寬短,麵色黝黑。看起來完全是一副普通麵貌。要不是因為他身穿製服的話,很容易把他當做中國哪個村子裏的農民老大爺而忽略過去。人們早就對我說過,他是一位單純、親切、平易近人的人,他努力工作,絲毫沒有使自己成為個人英雄的興趣。這些人的介紹都是正確的,不過,"單純"這字眼需要稍加保留才顯得真實。他那雙打量我的眸子,注意力非常之深,很富觀察力。中國人的眼睛大都是黑色的,他的眼睛卻很深,而且是淡褐色,大大的一對,閃爍著智慧和判斷力。我想,像這樣一位有著多年苦痛的經曆的革命指導者,既然能夠生存下來,就不可能非常單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