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帶來的鼓勵
我的一位朋友現在在北京某大學裏任教,前不久,他來我的住處找我。聊著聊著,他給我講了一個他自己親身經曆的故事,聽完之後,我不禁感慨。
以下就是我朋友講述的故事。
高中的時候學校裏有分重點班和普通班,我的成績一直不錯,所以一直都待在重點班裏。可是有一回,高二文理分科的那次考試,我意外地考得一塌糊塗,直接被學校刷到普通班中。
你應該可以想象那次考試帶給我的打擊。一直都很優秀的我,忽然被當頭擊了一棒,我從來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結果,在那個時候,普通班就意味著我基本與重點學校擦身而過了,誰會重視一個普通班的同學呢?我很難過,漸漸地頹廢了下去,幾乎無法振作起來。
很長一段時間中,我一直沉浸在這種糟糕的情緒中。後來有一次,語文老師進行語文小測驗,不過是小小的測驗,可是卻有一定的難度,那次測驗,我考得很好。事後我拿到老師批改後的卷子,看到老師在卷尾寫了這樣一句話:“這才是我心目中的你!”
直到現在我也忘不了當時自己激動的心情,我原本以為一直對我漠不關心的老師,竟然會在我的卷子上給我留下這樣一條評語。我開始覺得我不能辜負老師對我的期望,否則就對不起他對我的關心,說實話,我想延長他對我的期望。那之後,我完全沒了之前頹廢的樣子,開始拋開所有亂七八糟的想法,將心思全都用在讀書上,很快追上了其他人,回到了以前的成績。高考結束後,我考上北京的一所大學,後來又去國外考了博士,最後就是今天這樣,在大學裏任教。
現在我在教書的時候,腦子裏常常浮現出那位老師的模樣,以及他寫在試卷上的那句話。對待我的學生,我一直用著老師當年對待我的心情,真誠地去鼓勵他們,保護他們,關心他們,我知道,也許我不經意間的一句話,都可能會改變他們的人生。
無獨有偶,人大附中的特級教師王金戰最近來我們市裏舉辦講座時,也告訴了我們一個他親身經曆過的故事。
十幾年前,王金戰還是一位青澀的年輕教師,那時候他第一次去青島的某一所學校教學。已經快放寒假了,考試也特別的密集,在一次考試中,他發現一名平時成績很普通的學生取得了很高的分數,實現了突破,他非常的高興,興奮之餘,他還在考卷上寫上了這樣一句話:“謝謝你,今年是我第一次在青島過年,因為你優異的成績,讓我相信我的春節一定會過得很快樂。”
學生拿著這樣一份帶著鼓勵的卷子回到家,激動得在媽媽麵前哭了起來。他告訴自己的媽媽,“王老師因為我的成績,而感覺很快樂,我以後也要努力地學習,我希望王老師以後都可以快樂。”
在後來的學習生活裏,那個平時不怎麼用功的學生,改變了之前的學習態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現在的他,已經是某個著名跨國公司的中國首席代表。那份寫滿了希望的試卷,他一直保管在抽屜中,盡管紙早已經發黃,他依舊舍不得丟棄。
說完了這個故事,王老師感慨地說道:“其實,未必就能說是我的一句話改變了他的命運,但我想,至少那一句鼓勵,激蕩了他內心對自己的希望,以及未開發的潛能,是他的力量,讓他能有今天的成就。”
一句話,一個評語往往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成為他們生命中最為關鍵的一個轉折點。因為,真誠而帶有鼓勵和扶持的語言,是世間最有力量的。
看完這篇故事,我想起有一回和同事一起跑活動時的場景。那時領導們全都搭乘僅有的兩部電梯到頂樓參觀,作為記者的我們如果想要及時獲得現場的照片,是不可能搭乘下一班電梯的,隻能選擇爬樓梯。在場的我的搭檔,看到領導們一一進了電梯,突然轉過頭問了我一句:“你要上去嗎?”當時我想著十幾層的樓梯有些望而生畏,而她並不等我的回答,“我要上去。”她很堅定地說完就帶著相機跑了上去。一時間我懵了,看著她的背影一會兒就消失不見,我當下也飛快地跑上樓梯,在三分鍾之內爬到頂樓。
自然我們拍到了最及時的現場照片。活動結束後,我對她說:“那一刻,我真的覺得你很有勇氣,很優秀。”
那時候的她,才剛剛加入我們不久,是個新人。這事情過了幾個月之後,有一天我和她正巧在路上遇見,同路走了一會兒。聊著聊著,她突然對我說,“你知道嗎,你懂得讚揚別人。”我正奇怪她怎麼突然這樣說,她將上次活動的事情回憶給我聽,告訴我:“那時候我剛加入你們,還什麼都不懂,你卻那樣稱讚我,對於那時候的我,很受用,很鼓勵。”她講這句話的時候,我看著她的眼睛,眼裏寫滿真誠。
我沒有想到我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在她的心裏埋了這麼久。
這尚且是我發自內心的一句讚美的話,與此同時我想到的,也許平常生活中,我們不經意間脫口而出的一句話,都在對別人的情緒、信心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我們周遭,有很多人在獨自努力地奮鬥著,在通往夢想的道路上,遇到的挫折,曾經的沮喪,甚至想要放棄的念頭,有可能在心中慢慢堆積著,形成了自卑的心理,這種時候外人的一句鼓勵,就猶如天上閃爍的星星,忽然將我們前方的路照亮。“原來,我也是有優點的。”“原來,我也可以變得不普通。”鼓勵的話語點燃了我們的希望,激蕩了我們對美好未來的信心。
朋友們,如果你看到你身邊的人的發光點,請不要吝惜你的言語,給他多一點的言語鼓勵吧,讓他多一點自信,他也能因此更加奮鬥,以不辜負你對他的期待,也許在將來他成功了之後,還會將你視為他的恩人呢。
勤思考,多動手才能向夢想靠攏
有這樣一個故事,故事中的“我”從初中開始就確立了自己要做記者的夢想:初中的時候,我懵懂地以為記者是一個很驕傲的職業,可以拿著話筒,對著鏡頭外的觀眾們發表自己的見解,那麼多的人可以聽到自己的聲音,實在是一件很有麵子的事情。慢慢地長大了,一點一點地增加著對記者的理解,無冕之王,群眾喉舌,聽到這樣的形容詞彙,我不禁更堅定了對這個職業的向往。
很自然的,高考過後,在報考專業時,我很堅定地選擇了新聞專業,我依然記得在第一堂專業課時,年邁的老師告訴青澀的我們:“記者需要不停地奔波,是勞累的命,但他們秉持著自己的準則幫助其他的人認清社會的真相,是一份很有責任感的工作,我希望你們可以體會到這一點。”當時的我不由得坐直了身子,覺得被灌入了一份使命感:我要做的記者,是一名幫助他人認清社會真相,認清事實的記者。
可大學是個容易沉淪的地方,渾噩地過了兩年,我對於專業課上那些枯燥的理論知識卻始終無法投入。大二暑假,爸媽幫我搞到一個去本市電視台實習的機會,希望我能夠在實踐中培養對職業的興趣。我清楚地記得那名老記對自己說的話:“在實習的期間,你最重要的就是弄明白究竟記者需要的是什麼,你自己要學的是什麼,隻有弄清楚這兩個問題,你的實習過程才是有意義的。”懷著滿腔的好奇與期待,我屁顛屁顛地跟著老記們一塊跑新聞。
第一次目的地是一個受水災的村莊,我跟著兩位老記一起乘坐麵的,山路崎嶇,經過兩個多小時的顛簸才到達目的地。文字記者四處了解災情,攝影記者也忙著拍攝素材,而我就在一旁幫著遞話筒,提著包裹,幫著文字記者做一些筆記。最開始的時候我還覺得一切新鮮有趣,可沒多久,我已經開始吃不消了,天氣燥熱,我又餓又渴,等到工作結束,已經是晚上6點了。趴在家裏的沙發上,我嘟囔著下次可不敢再接這種苦差事了。
電視台裏,采訪任務都有人提前寫好放在小黑板上,隔天我特別去看了一下大家的任務,便決定跟隨燕姐,因為隻有她一個人是派到市裏的稅務局去采訪。我來到燕姐的位置,對她嘿嘿地笑著:“燕姐,今天我跟您去實習吧。”她很爽快地答應了。
事情果然如我心想,稅務局的采訪工作很輕鬆,告別了炙熱的太陽,我們躲在安有空調的辦公室中,甚至還有辦公小姐送來的水果。看著攝像大哥正在拍攝燕姐采訪的畫麵,我在一旁也跟著做一做筆記。不僅中午的時候宴請我們到酒店裏吃飯,甚至於還派專車送我們回電視台,實在是一次舒服的采訪。
在回去的車上,燕姐告訴我,這次稅務的專題可能要做到兩個月左右,是一次帶有宣傳性質的係列報導,所以免不了總往稅務局裏跑。我聽到這個消息,欣喜得脫口而出:“燕姐,那您以後就多帶著我點吧,我感覺能學到不少東西呢。”
兩個月的實習結束,我已經和燕姐相處得很熟悉了,她也認真地在我的實習鑒定表上寫下了“工作認真,態度誠懇”之類誇讚的評語,我很滿意地將表格收進自己的包包裏。
直到開學後的編輯課上,老師帶我們去機房做實踐操作,A跑來問我相關的問題:“你在電視台應該接觸過了吧,怎麼弄來著?”
霎時間我束手無策,尷尬地憋紅著臉。“我也不知道,沒弄過。”事實上,別說這個儀器了,就連攝像機我也沒碰過呀。
回到宿舍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在實習的過程中,我究竟得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記者又需要什麼?我得不出答案,我無法給自己一個滿意的回答。兩個月,我什麼都沒有弄明白,卻又妄自菲薄,這再一次證明了我的懶惰與無知。
機會落在有心人的手裏才會有其意義,而我心不在焉的態度使眼前這個難得的鍛煉機會落得一文不值,隻希望現在的醒悟將那顆麻木無知的種子從我心裏徹底地剔除。
時常在想,夢想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在我們心裏生根發芽的,也許就是在不經意間的一瞥,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
我相信,每個人都擁有美麗的夢想,也許一個,也許很多很多。小時候的夢想小而多變,也許是明天的數學考試能夠考上九十分,也許今天覺得老師是個不錯的職業,明天又迷戀上了在舞台上唱歌跳舞的明星,渴望能夠成為他們其中的一員。
然而這麼多的想法,總不可能每個都付諸行動,人的精力與能量注定不可能同時投入於過多事情,因此我們的生活才處處充滿選擇。在這一點上,故事中的“我”應該是做得不錯的,他很早就擁有了固定的目標,而不是在其他事物上三心二意。
理想指引人前進的方向,但是理想不會告訴你你要怎麼做。有那麼多的夢想,卻隻有很少的一部分能夠實現,在這過程中,有關努力程度,有關人情世故,有關運氣與機會的把握,有關於對自我的定位思考,甚至有許多人,陰錯陽差地與夢想擦肩而過。這麼多的不確定因素,影響著夢想實現的可能,到底我們能夠抓住什麼呢?
自然是抓住那些人為可以掌握的因素了。比如努力程度,比如對自己究竟要獲得什麼的思考。
在這過程中,故事中的“我”恰恰是忽略了這些因素。
幻想中的環境與實際的差距,讓“我”在第一次采訪時就對吃苦產生了畏難的情緒,這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我”對困難的認識不足呢?在學校當學生的時候,我們所學的知識都隻停留在理論的階段,課外的時間大多用於玩鬧,或者宅在宿舍中,舒適的校園生活讓我們忘記了生存的艱辛。夢想不是包裝鮮豔的糖果,夢想也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因此,我們應該做好應對困難的準備,並用自己的熱情與勇氣去迎接挑戰。
其次,就如同開篇第一段所說:實習,最重要的就是搞清楚這個行業究竟是做什麼的,需要什麼,我們能夠學習到什麼,這就是工作前實習的目的。進入一個行業,就必須對所在的行業有所了解,所謂“在其位謀其職”也有這方麵的意思。也許換個角度來說,既然記者是主人公的夢想,是不是應該對夢想本身也有所懂得?而不是終日仰望星空,悠閑地享受夢想,滿天繁星隻會在天空中,並不會主動向我們靠近。因此,不論是在平時的學習生活,或者實習工作中,甚至是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都應該走往夢想靠攏的路,更要明白思考的重要性,清楚對自身的定位,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揚長避短,讓思考指導實踐。
遊手好閑不會換來漫天星空,有目標,會思考,肯努力的人卻一定能爭取到屬於自己的那顆星星。
多一些自信,多一些勇敢
我見到過很多不自信的人。
他們中的大多數總是在事情未開始做之前就開始躊躇著,憂慮著,“究竟我能不能將這件事情做好?”“如果按照某某的方法,事情會不會就好一些?”“為什麼我總是這麼差勁,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為什麼我就不是某某某呢,他那麼厲害。”“幹脆直接拜托某某來做好了。”我想,換做是誰,在做事情之前都要經曆這樣的不安與不確定,一定都會覺得難受。
一位哲人說:你的心誌就是你的主人。
有這樣一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木匠遇見了一件棘手的事情,於是他就去家附近的寺廟中求拜觀音,希望借助菩薩的神力使事情能得到解決。當他走進寺廟內,驚愕地發現他前麵正在拜的人竟然和觀音菩薩長得一模一樣,於是他上前問到:
“你難道是觀音嗎?”
那個人笑了笑說,“嗯,是的。”
“那你為什麼要拜自己啊?”
“因為我遇見了困難的事情,但我明白,與其求人,不如靠自己。”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我就是那樣不自信的人。
在困難的時候,總是寄托於可以依靠家人或者朋友的幫助,很少想過自己是否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害怕麵對失敗,所以漸漸地變得畏手畏腳,對於十幾歲的少年來說,我想這樣的情況應該是很可悲的吧。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與曾經的我一樣,害怕麵對失敗,但後來我在一係列的事情中漸漸地明白,並不是害怕失敗導致我的不自信,而是因為我的不自信使我害怕迎接強勢的挑戰,害怕麵對眾人失望的眼神。
被束縛的人是我,但束縛我的人也是我,不是別人。
沒有勇氣麵對自己,於是轉而尋求他人的幫助。但你慢慢地就會明白,這樣的過程注定是不能長久的,對於作為獨立個體的我們而言。
家人的支持與關愛是無條件的,但當歲月流失,流年流過,我們慢慢地長成了大人,父母們變成老人,甚至有一天會離我們遠去。難道一個成熟的成年人還可以繼續躲在老人的臂膀之下畏縮嗎?不行。
朋友的愛是義氣而溫暖的,但隨著畢業的來臨,工作的進行,漸漸地,我們會被分割在天南地北中,無法再近距離享受彼此的照料,隨著時間的推移,各自成家立業,有了另一個新的生活。難道在那個時候,我們還要像當初年少無知的少年一般,以為有了朋友的庇佑就可以輕鬆快樂嗎?自然不是的。
所以我們隻能靠自己,唯有自己,才是永遠不離開左右的人,是身體的主人,靈魂的主人,唯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多一點自信,多一些努力,多一點果斷,多一點勇敢。既然我們已經衝破在母體內的競爭,來到這個大千世界,我們沒有理由做一個膽小的人,努力地衝吧,像強者一樣。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決,而不是隻想著尋求他人的幫助,我想,在事情圓滿地完成之後,你收獲到的快感也不是一點點的,那是一種油然而生的喜悅,“原來,我也是很棒的,靠自己,真的可以。”
自信與勇敢,會讓我們的生命更加美好。
到底是要經曆一些成長吧,在一些實踐過程中去鍛煉自我,磨煉自我,自信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得來的,不是在別人的一次稱讚,或者一次比賽獲獎就可以換取的,任何事物的獲得,都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當你正在經曆這樣的過程時,請千萬不要急切地去證明什麼,放寬姿態,相信自己,一切都會有的,都會好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