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舍得的藝術(1 / 1)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正如孟子所說,有舍才有得,舍去貪婪可得無憂,舍去名利即得清靜……“舍得”源自明代袁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訓》一書,隨著儒家文化的傳播,“舍得”這一禪理也逐漸滲透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並逐步被演變成一種雅俗共賞、啟迪心智的“生活禪”。

勾踐舍下了帝王之尊,舍下了大丈夫的尊嚴與豪邁,臥薪嚐膽,最終取得了報仇雪恨的機會,成為子孫後代敬仰的英雄;韓信舍得一時的自尊,甘受胯下之辱,終得在後來掀起了時代的風雲。

賈平凹先生也有一篇文章,說的也是《舍得》:“世界是陰與陽的構成,人在世上活著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文中,賈平凹先生還提到:“會活的人,或者是成功的人,其實是懂得這兩個字的: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可見他早已悟透了人生玄機,看透了“舍”與“得”。

從古至今,無數留芳千古的名人,他們都對“舍得”二字有著明確的把握和領悟,關於“舍得”的話語給了我們無窮無盡的啟示,“舍得”是一門充滿大智慧的人生哲學;“舍得”是一種成熟做人的處世藝術;“舍得”更是一種人生處世的高尚情操。而要做到舍得,心就一定得放寬。

蛇在蛻皮中長大,金在沙礫中淘出,樹也要經過剪枝才能結出更多的果實。事物既是如此,又何況人。而現在很多人,因為不舍,所以無得,因為不寬心,所以不舍得。最後鑽進了人生的死胡同。曆史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個個的“故事”,更多的是“故事”中的智慧與內涵。細細去品味,學會藝術地舍得,時時處處寬心地去生活,用心去感悟這份古人送給我們的思想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