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乘(1956~)子長縣安定鎮人。1963~1969年在北京讀小學、中學,後因父母在“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而隨家到西安市及興平縣生活、學習,並完成初中、高中學業。1976年其父落實政策後,回京,3月入伍,先後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9軍第207師警衛連和坦克團修理連戰士。1978年3月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技術學院坦克武器、光學儀器專業學習,取得工學學士學位和大學本科文憑。在校期間,受到裝甲兵技術學院政治部的嘉獎。1982年6月,分配到618廠軍事代表室工作,先後在總裝、甲板、熱處理、精鑄、機加、鈑金、鍛造、鑄鋼等車間任軍事代表,擔任過加工組副組長、組長。1984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當選為黨支部委員。
1995年任某軍事代表室業務組組長。多次受到裝甲兵軍代處的嘉獎,被評為本係統優秀軍事代表和優秀共產黨員。2002年榮立三等功。
紀根亮(1956~)子長縣瓦窯堡鎮張家溝村人。1974年12月入伍,1976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子長縣人民武裝部助理員、辦公室副主任、主任。1996年4月,縣人民武裝部收歸部隊建製時二次入伍,任子長縣人民武裝部後勤科科長。1997年4月,任子長縣人民武裝部副部長。
先後受到嘉獎六次。2000年7月轉業。
喬林生(1956~)子長縣瓦窯堡鎮人,筆名林聲、延軍、好蘊等。
1973年12月入伍,曾在青藏、隴東高原服役。1983年5月,調北京解放軍報社,任空軍記者組記者。1984年7月,調編輯部任總編室編輯,負責一版要聞的編發工作。2000年5月,任政治工作宣傳部副主任。2005年5月,任時事新聞部主任。著有紀實散文集《軍旅人生》、長篇報告文學《九八中國大抗洪》、新聞作品集《真實地記錄曆史》、人物特寫《記溫桂琴》等。其中《九八大抗洪》獲全軍抗洪救災優秀作品獎,《記溫桂琴》入選高中語文輔導教材,新聞作品曾獲首屆中國新聞一等獎、第十一屆中國新聞二等獎、第五屆“五四”新聞一等獎等十多個獎項。現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副會長。
劉仲江(1957~)子長縣安定鎮人。197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軍到陸軍第19軍第55師第165團服役。1978年底考入西安陸軍學院,獲學校嘉獎一次,獲全校“國慶大比武”第一名、“特等射手”。
1980年7月畢業,後任步兵第165團排長、團司令部偵察參謀、副連長、團後勤處營房助理員等。1985年9月,任蘭州軍區某部特種營連長,赴雲南老山前線參加中越邊境戰爭,參加兩百餘次戰鬥,負傷後隱瞞上級不下火線堅持指揮,圓滿完成各項任務,所帶連隊被雲南前線作戰指揮部授予“模範陣地連”“火線模範黨支部”稱號。1987年10月,任延安軍分區教導隊教導員、隊長和司令部參謀等職。1992年兼任延安軍分區八一飯店經理、延安地區民兵訓練中心主任。先後三次被中共陝西省軍區委員會表彰為“優秀共產黨員”。1996年4月起,任子長縣人民武裝部副部長、延安軍分區動員科科長、安塞縣人民武裝部部長。先後受嘉獎30餘次,榮立三等功四次、二等功一次。先後被評為中共蘭州軍區委員會“優秀共產黨員”、中共陝西省軍區委員會“優秀共產黨員”、陝西省軍區“九五”期間“愛國衛生工作先進個人”“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先進個人”等。2002年2月與政委吉誌軍一同被陝西省評為團級單位“一對好主官”。是陸軍第19集團軍第五次黨代會代表和延安市第一次黨代會代表。
閻國成(1958~)子長縣瓦窯堡鎮閻家棗林村人。1978年2月入伍。1982年5月入黨。1997年2月,任空軍峨眉倉庫主任(正團),空軍上校軍銜。1998年起,任成都軍區空軍後勤部軍械處副處長,成都軍區空軍裝備部軍械通用裝備處工程師(技術6級、正師職待遇),空軍大校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