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軍事人物(14)(1 / 3)

魏東(1936~)原名魏三原,子長縣安定鎮魏家砭村人。民國三十八年(1949)八月入伍,為陝北聯防司令部戰士。1952年任延安軍分區幹事。1956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起,曆任中國人民公安部隊延安大隊中隊長、大隊長(團級),延安軍分區作訓科科長、黃陵縣人民武裝部部長。1980年轉業到延安卷煙廠任副廠長。1995年7月離休。

張學英(1936~)子長縣安定鎮廖公橋村人。1956年2月入伍,為陝西省軍區內衛第2團戰士、副班長。195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8年12月內衛第2團改編為武警總隊第2支隊,曆任小隊長、文書、分隊長。1963年1月始,任陝西公安總隊第2支隊內衛參謀、總隊(1964年11月改編為陝西獨立師)司令部作戰科參謀。1969年5月,獨立師改編為甘肅軍區獨立師。1970年10月起,曆任作訓科副科長、科長,獨立師第3團參謀長、副團長、團長,蘭州守備2師副參謀長,甘肅省軍區定西軍分區參謀長。1988年轉業。1991年被評為高級政工師。1997年退休。

張建新(1938~)子長縣瓦窯堡鎮李家溝村人。1960~1969年任馮家屯公社人民武裝部部長。1964年,通讀《毛澤東選集》1~4卷,記筆記達138篇8萬餘字,經常給烈軍屬、殘疾人擔水、打柴、買糧等,並捐款127元、糧票281斤。1964年6月,赴延安學習,正遇東關油庫爆炸,他不顧生命危險,趕赴爆炸現場,背沙運水,幾次窒息昏迷,清醒過來繼續投入戰鬥,激戰兩小時,直至火勢撲滅。同年11月,被陝西省軍區授予“五好積極分子標兵”稱號。

白興勝(1941~)子長縣瓦窯堡鎮人。1958年12月入伍。1963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先後任陸軍第11師第33團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副參謀長、參謀長、團長等職。先後參加過西藏平叛戰鬥、中尼邊境反回竄鬥爭、中印邊境戰爭。先後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曾出席西藏軍區、成都軍區先進代表大會。1970年當選西藏自治區首屆黨代會代表出席會議。1984年轉業到陝西省輕工業廳供銷處任書記、處長。1987年調陝西食品工業總公司任黨委書記。1992年調輕工業部西安機械設計研究所任黨委書記。2001年退休。

李金滿(1943~)子長縣玉家灣鎮人。1964年12月入伍,到陝西禮泉縣中隊當戰士。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3月起,曆任富縣人民武裝部政工幹事、科長,洛川縣人民武裝部副政委,甘泉縣人民武裝部政委、黨委書記、縣委常委。1993年1月,任延安地區(今延安市)“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2003年12月退休。

李茂林(1945~)子長縣餘家坪鄉羊馬河村人。中國共產黨員,畢業於中央黨校函授學院,本科學曆。1963年8月起,先後任西安裝甲兵工程學院戰士、班長,北京軍區裝甲兵政治部文化部創作員,蘭州軍區政治部創作室創作員,蘭州軍區政治部電視藝術中心主任。1992年10月,被評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並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5年任蘭州軍區政治部創作室正師職創作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電視家協會會員、甘肅省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全軍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委,國家文學創作一級,技術四級。發表電影文學劇本《塞上浪漫曲》《往事》《艱難的燃燒》《血祭三八線》《鄧小平在太行》等十餘部,其中《路漫漫》《祁連山的回聲》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分獲1981、1984年度文化部優秀故事片獎。

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承製的《三八線上的女兵》獲2000年電視電影百花獎,由影視頻道承製的《到中國西部的西部》,被列為十六大十部獻禮片之一,並獲2003年電視電影百花獎。創作的電視文學劇本有《8·15的汾州》(三集)、《這不僅僅是回憶》(兩集)、《解放海南島》(二十集)等數部,其中《天路魂》獲1992年全軍電視劇二等獎。創作的大型電視係列片有《黃河》(十三集)、《重讀延安》(十五集)等數部,其中《長征——生命的歌》(十集)、《長征——英雄的詩》(十集)分獲中央電視台1986、1996年電視節目一等獎,《和平備忘錄》(四集)獲廣電部1992年社科類二等獎,《共和國主席李先念》(十集)獲中央電視台2005年電視專題一等獎,創作電視片《地下600米》等數十部,其中《啊!巴丹吉林》獲中央電視台1998年專題節目一等獎,《祁連山,中國西部之神》獲總政1992年對台灣宣傳一等獎。電視專題片《無形的戰線》和《新南泥灣工程紀實》均由江澤民題寫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