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長縣軍事誌》的出版麵世是對我縣軍事文化建設所作出的重要貢獻,也是我縣精神文明建設結出的一大豐碩成果,更是服務當代、惠及後世的軍事文化財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曆史意義和軍事價值。
《子長縣軍事誌》不僅是子長縣有史以來第一部縱觀古今、門類比較齊全的通代兵誌,而且也為子長史誌寶庫增添了一筆珍貴財富。
子長縣地處黃土高原腹部,自古北有可抵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橫山山脈,南可通達沃野千裏的關中平原,曆代為商業重鎮,素為兵家必爭之地,軍事上占據著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曆代戰事的頻繁發生,造就了子長人民堅強不屈、敢於鬥爭的精神風範。特別是謝子長、閻紅彥等革命先驅率民眾不畏強暴,揭竿而起,用無畏的革命鬥誌創立了以瓦窯堡為中心的陝北革命根據地。縱觀革命曆史,正是這片根據地的創立給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在麵臨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危機關頭帶來了重新生存與振興的希望。麵對以朱理智、戴季英為首的所謂的“中央代表團”發動的錯誤肅反,瓦窯堡的陝北革命創始將領們和瓦窯堡人民以大局為重,用寬厚善良的胸懷包容和原諒了這次運動給他們帶來的傷害和屈辱,把對黨無限的忠誠投入到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中,用近三千兒女的鮮血和生命扞衛和保證了中國革命的勝利。瓦窯堡會議的召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等革命史實也更有力地證明了子長縣在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曆程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偉大功勳。瓦窯堡以“紅都”之稱享譽中外是當之無愧的;其在中國革命史上占據的政治地位和軍事地位也是不可估量的。
偉大的業績需要我們來記憶,英勇不屈的精神需要我們來繼承,優良的傳統需要我們來發揚。子長縣非常需要這樣一部誌書來記載我們深邃的軍事文化和曆史遺存。這將對我們今後加強國防建設和部隊現代化建設起到很好的資治借鑒作用,同時也是全縣人民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絕好教材。
盛世修誌,以借古知今。讓我們共同閱讀這本誌書,知曉子長軍事古今,明鑒前人成敗得失,不斷探索新形勢下軍事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按照鄧小平、江澤民等幾代領導人關於軍隊建設理論,全麵提高子長縣軍事組織建設質量,為社會主義事業和國防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我們誠摯地期望《子長縣軍事誌》能為子長的經濟繁榮和社會和諧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薛海濤子長縣縣委書記
蘭孟偃子長縣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