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步兵的作用(1)(1 / 3)

1789年夏,法國遭受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巨變,最終以革命的形式爆發出來。法國大革命帶來的不僅僅是政治和社會變革,而且是戰爭方式的巨大變化。

法國大革命所促成的戰略戰術的變革,是在沒有引入任何重大技術創新的條件下實現的,這與15世紀末期開始的軍事革命完全不同,後者受到火藥武器運用的巨大影響。實際上,滑膛槍和加農炮等標準武器在一個多世紀裏變化甚微。毫無疑問,確實出現了促成燧發槍和大炮提高效率的微小改進,但馬爾勃羅麾下的士兵操縱威靈頓軍隊的武器亦會輕車熟路,仿效威靈頓軍隊的戰術也並非難事。反倒是軍隊的招募、指揮和補給方式的重大變革,導致了軍隊本身在戰鬥技能方麵的顯著變化。

法國大革命或許是上述轉型的促進因素,但法國軍隊當然也為變革做好了準備。一個多世紀以來,法國軍官們一直圍繞一係列軍事問題展開辯論。務實與哲學兩大趨勢影響著上述辯論。

務實的觀點主導了法國的軍事辯論,這一派集中關注17世紀晚期和18世紀早期法軍的表現。從路易十四到美國獨立戰爭,法軍的表現至少是喜憂參半。王朝為幾場重大戰役的失敗付出了慘重代價,特別是在海外財富方麵的損失慘重,其中包括在北美和印度的海外領地與影響。和許多聲名狼藉的製度一樣,軍方認識到需要深刻反省碌碌無為的種種行徑,以克服導致眾多失敗的因素。他們開始討論軍隊組織和戰術的基本原則,不少軍官撰寫文章闡述包括裝備、軍事單位的組織、軍事單位的構成以及機動和戰役方法等在內的多項探討主題的文章。

第二個促成軍事理論著作具有更濃厚的哲學思想的因素是受這個時期的重大思想運動,即啟蒙運動的影響。在19世紀的最初幾十年裏,啟蒙運動的旗手百科全書派的哲學家們主導著法國思想的所有領域。啟蒙運動的基礎是理性思想的綜合,包括信仰自然法、經典模型與體係的重要性以及源於牛頓科學的數學精確性。在這兩大趨勢(對法國軍隊的自我反省和啟蒙運動)的共同影響下,軍事文獻數量激增,從七年戰爭到法國大革命的整個這段時間更是如此。諸多此類文獻緊跟時代精神的步伐,試圖揭示出能夠運用於戰爭行為的有序“體係”。

縱深陣形

這個時期的軍事著作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就是戰爭中的合適的陣形。在17世紀晚期以及差不多整個18世紀,發展趨勢一直是橫向列陣缺乏縱深的線形陣形,其標準編隊通常是三個橫隊的縱深,從而能讓最大數量的滑膛槍兵進行射擊。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和七年戰爭期間,腓特烈大帝(1712~1786年)和普魯士軍隊顯示出他們是這種作戰技術的大師。一些法國軍事專家主張,這種機動形式非常適合古板沉悶的普魯士人,而不適合富有想象力和性情急躁的法國士兵。他們認為,部隊編成更深的陣形,即縱深陣形,運用一種強調運動和拚刺刀式進攻的戰術體係是一種更好的辦法,也更適合法國人的性情。

其中一位致力該戰術問題研究的是陸軍中校保羅·吉迪·喬裏·德·邁齊勒瓦(1719~1880年),此人還是一位古代戰爭迷。在他的關於戰術研究的多卷本著作中,他提倡運用更縱深的陣形。盡管他知道這種縱深陣形不能集中火力,但他還是堅持提升士氣和增強凝聚力足以彌補這一缺陷。

縱深陣形的最鐵杆的支持者是弗朗索瓦·讓·德·梅西尼爾-杜蘭德(1729~1799年)男爵,他是如此熱衷於該陣形,以至將其稱為法國式的陣形。他曾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服過役,七年戰爭失敗後,他的戰術論著對法軍戰術陣形的發展方向產生了巨大影響。梅西尼爾-杜蘭德認為,成功的戰術原則需要三個特點——穩固、側翼安全和速度。為符合上述要求,他發明了一個新的陣形,即相近陣形。該陣形由24個橫隊和32個縱隊的768名步兵組成。該陣形得到兩個排總共96人的擲彈兵和一個由50人的騎馬擲彈兵組成的小規模部隊的支援。純粹由於技術原因,這種陣形被劃分為縱向和橫向的次級分隊,從而可以麵對各個方向的敵人。因此,這個陣形既穩固又有安全的側翼。為滿足速度的需要,該陣形是緊湊密集的,因而易於機動。

1778年,當法國準備與英國開戰時,在布羅伊利(1718~1804年)元帥統率下,一支由44個步兵連組成的並得到騎兵和炮兵支援的法國軍隊,在諾曼底的沃西埃安營紮寨。在那裏,這支部隊根據梅西尼爾-杜蘭德的作戰思想進行訓練。訓練結果並沒能給人留下多少深刻印象,因為在實踐中進行有效的機動是非常困難的。此外,當兩個旅,一個根據軍隊現行原則,另一個根據梅西尼爾-杜蘭德原則進行演練時,許多觀摩的軍官清楚地看到,前一種方式略勝一籌。不過,縱深陣形的支持者布羅伊利元帥根據新的原則,在接近3周的時間裏實施了大約8次機動。他的正式報告對新原則給予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