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城僅有遊擊韓鳳所部二千餘人及右江道孫蒙、參將湯遇珍所率的少數部隊固守待援,而這時陳永秀、黃金亮、張高友部起義軍,正積極活動於興安、靈川、永福地區,威脅省城桂林。勞崇光一麵調兵防守桂林,一麵催令道員張凱嵩由慶遠(今宜山)率部馳援柳州。張凱嵩收羅綠營一百五十名和團練三千名,於12月3日進駐與柳州城隔江相望的二都。同月21日,提督惠慶也由石隴率綠營近千人趕到該處。因兵力有限,並受到柳江南岸起義軍的牽製,張、惠二郎清軍均滯留二都,不敢渡江作戰。而起義軍的圍城作戰正日益加緊,曾於1857年1月2日炸塌城牆一段,雖未能突進城內,卻給守軍以極大震晾。勞崇光催促駐二都的清軍迅速渡河增援。1月8日,惠慶率部渡江。他自知難於解圍,便約韓鳳由城內出擊,內外夾攻。但韓鳳龜縮城內,拒不出戰。起義軍一麵阻擊惠慶援軍,一麵加緊攻城。這時,城中糧食已盡,兵丁饑餓難忍。3月14日,韓鳳率親兵二百餘名企圖突圍逃跑,剛出城門,就被起義軍擊散,韓鳳僅率少數人逃往桂林。15日,李文茂乘機揮軍攻入城內,殲滅了其餘守軍,擊斃孫蒙、湯遇珍等,勝利地攻占了柳州府城。惠慶見柳州已失,慌忙向桂林撤退。
占領柳州盾,起義軍乘勝攻占了柳城(今柳城南)、羅城、慶遠、融縣(今融水),控製了柳州、慶遠二府所屬各州、縣,打開了通向貴州的道路,並與貴州苗民起義軍取得了聯係。李文茂坐鎮柳州(改稱龍城府),建立平靖王府,設丞相、都督、將軍等職,所占州、縣派部將分任知州、知縣。在軍事上,將起義軍編為前,後、左、右、中營,此外尚有禦林軍,常勝軍、長生軍、禱天軍等番號。在經濟上,注意恢複生產,發展商業,並自鑄“平靖勝寶”錢幣,儼然自成一統。
2.東取梧州之戰
平東王梁培友擬首先肅清平南縣屬的地方團練,保障後方安全,然後東攻梧州。1857年4月3日,梁培友率部從平南縣大烏墟出發往攻廖洞村團練,不幸中炮犧牲。起義軍失去了一名得力將領。之後,陳開親自統率梁部繼續東進,於5月30日占領藤縣後,率戰船千艘頤流東下,直抵梧州,在活動於蒼梧一帶的羅華觀起義軍配合下,發動了進攻梧州城之戰。6月22日,起義軍搶占了梧州城外潯江和桂江彙合處的三角咀,居高臨下,炮擊梧州城。接著,占領了梧州對岸的戎墟鎮(今蒼梧縣),水軍戰船還控製了廣東封川至德慶間的江而,從而封鎖了水陸交通,完成了對梧州城的包圍。
梧州城內有按察使黃鍾音、知府陳瑞芝,副將蔣福長等統帶的潮勇、香山勇一千二百餘人,加上當地團練,共三千人左右。葉名琛得悉梧州被圍後,一麵令肇羅道張承修、肇慶知府史樸加強肇慶方向的防禦,一麵派廣東陸路提督昆壽率綠營五千人、水師守備蘇海率戰船九十餘隻,增援梧州。起義軍水軍在數量上占有優勢,一麵在梧州城外遊弋,發炮環攻,一麵積極打援,主動,進攻廣東援軍。7月28日,起義軍水軍在廣東都城(今鬱南縣)江麵對正在逆水上駛的廣東水師發起突然襲擊。蘇海所率的戰船不是被擊毀、擊沉,就是繳械投降,蘇海也當了俘虜。昆壽所率綠營也遭到起義軍有力的打擊,被迫向肇慶潰退。從此,梧州城內守軍陷入了孤立無援的絕境。
梧州被圍日久,城內糧食漸罄。勞崇光先在桂林采辦糧食,準備由桂江南運梧州,但因中遊的平樂縣已被楊西安起義軍占領,運輸受阻,後又令懷集,賀縣團練從陸路開辟糧運通道。葉名琛也令肇慶知府史樸、高要知縣黃家仁孿兵練千人向梧州運米,但水陸要隘均被起義軍控製,以致粒米片薪未能進入城內。至9月中旬,城內糧米顆粒無存,每天饑餓而死者達數百人。陳開得悉這一情況後,命令部隊奮勇攻城,於9月27日夜一舉攻入北門。在廣東鎮壓起義軍頗為賣力的潮勇等這時也完全喪失了戰鬥力,被殲千餘人,除陳瑞芝乘亂逃脫外,黃鍾音、蔣福長等都當了俘虜。起義軍占領梧州後,將該城改名秀江府。
3.南寧不戰而得
定北王梁昌、平西王區潤、定國公李文彩所部起義軍,於1857年2月和4月先後占領了永淳、橫州兩縣,恢複了李文彩起義時的根據地,受到當地壯、漢人民熱烈歡迎。5月27日,梁昌、區潤、李文彩率部四萬餘人,戰船數百隻沿邕江水陸並進,往攻南寧。駐守該城的左江鎮總兵色克精阿等懾於起義軍的聲威,率文武官員事先出城走避,起義軍不戰而得南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