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1)(1 / 3)

1840~1842年,英國殖民者對中國發動了一場侵略戰爭,其導火線是由於英國強行向中國推銷鴉片,故稱鴉片戰爭,也叫第一次鴉片戰爭。這次戰爭以後,中國由封建社會一步步地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1840年成了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1840年6月~9月)

一、英軍封鎖珠江口與首次北犯

英國侵華遠征軍由艦隊司令伯麥率領,以艦船三十艘,載陸軍四千人,在新加坡集結後,向中國南海進發,於1840年6月下旬陸續抵達廣東海麵,與先期到達的艦船會合。侵略軍采取的第一個步驟,就是宣布從6月28日起,封鎖珠江口。“都魯壹”號等四艘軍艦和一艘武裝輪船,被指定執行此項任務。

6月28日,英國全權代表、侵略軍總司令懿律率領由英國本土和好望角艦隊抽調的三艘軍艦趕到廣東。懿律會見義律後,決定按照英國政府既定的對華作戰部署,除繼續封鎖珠江口外,立即啟程北上,奪占定海,並相機北上渤海灣,以武力逼迫清廷就範。6月30日,懿律和義律率領軍艦十艘、武裝輪船三艘、運輸船二十八艘,由廣東海麵出發,開始了第一次北犯。

7月初,英艦隊駛經福建海麵,懿律以遞送《巴麥尊子爵致中國皇帝欽命宰相書》副本為名,派艦長包詛率“布朗底”號軍艦闖入廈門港。

廈門是福建的重要門戶,遠控台澎,近接金門,水上交通相當發達。廈門及附近各島駐有清軍水師八百五十名,陸兵八百名,另水勇三百餘名,在新築炮墩及舊炮台內共安有火炮二百八十餘門。

7月2日,當英艦“布朗底”號由青嶼強行入口,並派出一名少尉軍官偕翻譯劃著小船遞交照會副本時,遭到岸上清軍拒絕。次日,包詛再次派出舢板強行靠岸投送,又遭清軍拒絕,英艦遂發炮轟擊,使廈門炮台和民房數處受損。包詛見廈門守軍拒絕接收照會,便將它留在沙灘上,退出廈門港,北上追趕艦隊。(留軍艦及運輸船各一艘封鎖廈門港,不久又調往定海。)

二、第一次定海抗戰

舟山群島是英軍北侵計劃中的主要目標,其最大島嶼舟山島南部的定海,被認為是最適於作司令站的地方。因此,英軍艦隊於1840年7月3日駛抵舟山海域後,立即派出輪船二隻,進至定海城南之道頭港水麵,進行測量和偵察。

定海縣城東、北、西三麵都有山巒環抱,城南二三裏即道頭港,其吉祥、竹山、大渠三口,為外洋入港門戶。道頭港以南,有大小五奎山、大小盤峙山、大小渠山等島嶼羅列海中。清軍在定海設有水師鎮,共有水陸兵勇二千八百餘人。城東南設有炮台一座,安設火炮八門,配兵五十名防守。

7月4日,伯麥率英艦數艘闖進定海水域。清軍水師竟毫無戒備,不僅未予攔截,還由知縣姚懷祥登艦詢問來意。伯麥交給姚一份事先準備好的中文照會,限次日下午2時前投降,將所屬海島、炮台一律交出,否則開炮轟城。姚懷祥返回後,即會同文武官員商討對策。多數人認為英軍所長在於船炮,宜將水陸部隊的一半撤至離城一裏的半路亭一帶堵擊,一半撤至城中防守。姚懷祥則主張撤兵入城,堅守待援。他向總兵張朝發建議:“夷未知我虛實,宜堅壁待外援;我兵毫無紀律,若浪戰一敗,城破矣。”張朝發卻認為守城不是水師的職責,水師的本分是扼守海口,不讓敵兵登岸。由於意見不一,隻好水陸分守:張朝發將城外各營及水師齊集港口防堵;姚懷祥則率兵千餘守城。二人並約定:“在外者主戰,戰雖敗不得入;在內者主守,守雖潰不得出。”

5日下午2時,伯麥見清軍無猷城投降的跡象,便令“威裏士厘”號等四艘軍艦發起進攻。張朝發率水師進行抵抗。由於英軍艦大炮多,射程較遠(一千至兩千米),清軍船小炮少,射程又近,交戰不久,清軍水師損失甚重,張朝發也受傷,即率部向鎮海方向退卻。英軍便在艦炮掩護下登陸,攻占了定海城東南的關山(亦名東嶽山)炮台,並連夜炮擊定海縣城。6日淩晨,英軍攻破東門,知縣姚懷祥出北門投水自盡,守城兵勇潰散,定海遂告失陷。

第一次定海之戰,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喪師失地的戰鬥。此次作戰失利原因,主要在於清王朝對外敵入侵缺乏警惕,以致除廣東外,沿海戒備不嚴,給了敵人以乘虛襲取的機會。誠如當時人夏燮所說:“當日之娛,誤於浙洋之全無準備,豕突而來,措手莫及”。其次,定海清軍事先既疏於戒備,臨戰又互不協同,水師不顧彼己船炮懸殊而與敵正麵對陣,結果迅速潰敗,陸師則單純守城,沒有依托有利地形節節阻擊敵人,也沒有采取防敵炮擊的有效措施,以致一遭炮擊即兵潰城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