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武器裝備(6)(2 / 3)

“捕孤犬”的結構布局

米格—31與米格—25較為相似,采用保守的中等展弦比梯形翼,二元進氣道兩側進氣,薄翼型後掠翼,翼後有四個後緣襟翼,每個機翼有三個外掛拄架雙垂尾正常式布局,全金屬機身。

“捕孤犬”的武器配備

“捕狐犬”戰鬥機裝有1門23毫米GSH—23—6六管機炮,8個外部掛架:機身下4個,可掛4枚R—33遠距半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機翼下4個掛架,可以成對掛載2枚R—40TD中距紅外導彈和4枚R—60紅外空空導彈。

“捕狐犬”戰鬥機的型別

“捕狐犬”戰鬥機的型別主要有米格—31、米格—31A(空中受油型)、米格318、米格—31BS、米格—31M、米格—31D(發展型)、米格—31E(出口型)、米格—31F戰術戰鬥轟炸機、米格—31BM等。

“捕狐犬”的機載設備

“捕狐犬”戰鬥機機頭裝有SB—16“劄斯龍”相控陣火控雷達,中遠距PPI—70V導航係統、雷達報警接收機APD—518數據鏈路係統、8TK紅外搜索/跟蹤傳感器等。

F—16“戰隼”戰鬥機

F—16“戰隼”戰鬥機是典型的第三代噴氣式飛機,具有重量輕、機動性能好、外掛量大、作戰能力強等特點,是美國空軍青睞的主戰機種,主要用於空戰。該機共有24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購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生產數量最多的機種之一。

“戰隼”的誕生F—16“戰隼”戰鬥機是20世紀70年代美國“輕型殲擊機原型機計劃”的產物,在與許多參選機的競爭中,美國通用動力公司原型機YF—16勝出。該機從1972年開始研製,生產型於1976年12月開始試飛,1978年8月交付使用。

“戰隼”的武器配備

F—16“戰隼”戰鬥機裝備一門20毫米變速多管炮。全機有9個武器掛點,兩翼尖可掛帶2枚AIM—9L“響尾蛇”紅外製導空空導彈,機身下一個掛點可拄帶1000千克的炸彈或1136升的副油箱,機翼下6個掛點可掛載各種空空導彈、空地導彈、激光或電視製導炸彈、核彈、火箭彈以及普通炸彈,最大掛載量達6894千克。

先進“藍盾”吊艙係統

“藍盾”吊艙是一個夜戰能力很強的導航攻擊係統,主要裝備於F—16C和F—16D機型。它由導航吊艙和瞄準攻擊吊艙組成,前者裝有地形跟隨雷達和紅外探測儀等導航設備,可在夜間或不良氣象條件下提供清晰的地形與目標圖像及規避信號,後者裝有紅外探測儀,目標自動跟蹤器,目標自動識別器等,保證飛行員在夜間或複雜氣象條件下實施攻擊。

“戰隼”的型別

F—16“戰隼”戰鬥機問世後已發展了11個型別,包括F—16A型(單座機)、B型(雙座教練機)、C型(單座改型)、D型(雙座殲擊教練機)、F型(戰鬥轟炸機)79型(簡化出口型)、N型(假想空戰訓練機)、AFTI犁(先進技術驗證機)、“靈敏隼”(最新改型機)、R型(雙座偵察機)、F—16ADF型(防空型戰鬥機)等。

“戰隼”的結構特點

F—16“戰隼”戰鬥機采用懸臂式的切角三角形中單翼,前緣有隨迎角和飛行速度的變化而自動下偏的襟翼,後緣有全展長的襟副翼,翼根前緣是大後掠角邊條。機身為半硬殼結構,采用翼身融合體的設計,尾部有全動式平尾,翼根整流罩後部是開裂式減速板。其翼身融合體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設計。

攻擊機

攻擊機又稱強擊機,它主要用於從低空、超低空攻擊敵地麵(水麵)中小型目標,對己方部隊實施直接火力支援。強擊機要求具有良好的低空操縱性和安全性及搜索地麵目標的能力。飛機的要害部位座艙、發動機、油箱等一般有裝甲保護。所謂“強擊”,即是能夠不畏敵人的地麵炮火強行實施攻擊。

最早的攻擊機

最早的攻擊機是由德國容克公司研製的容克JI型飛機,它於1915年12月5日首次試飛。它是一種裝有鋁合金蒙皮和防護裝甲的雙翼機,也是最早的全金屬飛機。機上安有機槍,載有少量炸彈,可低空對地麵目標進行掃射、轟炸,後來容克公司又研製出了更先進的CLI—IV型攻擊機,由雙翼改為下單翼速度和機動性也有了提高,機上裝有2~3挺機槍。它們在執行危險的低空近距離火力攻擊中,顯示了良好的性能和作戰效果。

“黑死神”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有一種令法西斯聞風喪膽,被德軍稱為“黑死神”的對地攻擊機——伊爾—2強擊機。這種強擊機對敵方地麵目標特別是坦克具有強大的突擊力,在戰鬥中取得了非凡的戰績。

蘇—25攻擊機

蘇—25攻擊機是俄羅斯蘇霍伊實驗設計局研製的單座雙發亞音速攻擊機主要用於近距空中支援。北約組織給予的綽號是“蛙足”。該機具有良好的亞音速性能和低空機動性能。在戰場上配合地麵部隊作戰,攻擊坦克,裝甲車和重要火力點等。

攻擊機的武器

攻擊機用來突擊地麵目標的武器有航炮、普通炸彈、製導航空炸彈反坦克集束炸彈和空地導彈等。現代攻擊機最大飛行速度不超過音速,正常載重量可達8噸,機上裝有紅外觀察儀或微光電視等光電搜索瞄準設備和激光測距器等。有的攻擊機具有垂直/短距起落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