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印度民族起義(1 / 1)

印度民族起義指印度人民反對英國殖民者的武裝鬥爭。起義原因是英國當局急劇增加賦稅,加強對印度人民的殖民壓迫和剝削。到19世紀中葉,英殖民者在幾乎控製了整個印度之後,更加殘酷地剝削印度人民。英國當局大幅度地提高印度農村公社占有土地的農民賦稅,開始限製印度有產階級、在此之前享有某些特權的西帕依以及新生的民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的利益,並取消了對婆羅門的稅務優待。起義前不久,根據殖民當局的規定,西帕依的許多特權被剝奪,薪餉被削減了,職務隻能晉升到中士。英國兵有自己的餐廳,住舒適的房屋,而印度兵及其家屬隻能住棚屋。

西帕依的強烈不滿情緒曾多次以起義的形式表現出來。1857年2月和3月,在巴臘克普爾發生過起義。

印度民族起義的主要動力是人民群眾,首先是農村公社的農民;起義的突擊力量是西帕依團隊。但是,起義領導權為封建主所奪取。

1857年5月10日,北印軍隊的3個西帕依團在德裏東北60公裏的密拉特城起義。這次暴動成為孟加拉軍隊抗英起義的信號。起義的各團開到德裏,在那裏同警備部隊的起義部分會合。他們得到了首都居民和郊區農民的支持,起義很快遍及了旁遮普到孟加拉的廣大地區,發展成為全民族的解放戰爭。德裏、坎普爾和勒克瑙成為起義的重要中心,都建立了領導起義的政府。起義者宣布恢複大莫臥兒王朝政權,殺死英國的軍政官吏、軍官和民族叛徒,奪取武器、彈藥和裝備倉庫,攻占各個要塞、設防區和居民點。英國人逃往比較安定的南方。殖民者在遭受第一次突然打擊後,驚魂稍定,便開始了鎮壓。1857年6月初,殖民者主力從旁遮普向德裏發動了第一次進攻。在巴赫特汗領導下,首都的英勇保衛戰持續了4個多月。西帕依炮手表現出了出色的本領,其射擊技術勝過英國人,起義軍采取的戰術是實施突然的翼側突襲,圍殲小股敵人,進行夜間出擊和設置埋伏等。

但是,英國人終於占領了這座城市。在圍攻德裏的同時,討伐者從加爾各答沿恒河河穀開始了第2次進攻。他們進抵勒克瑙,但未能攻克,因為奧德省起義領袖艾哈邁德沙赫指揮的5萬多西帕依和義勇軍守衛該城。討伐軍被迫撤退。1858年3月初,英軍45萬人再度進逼勒克瑙,3月14日開始圍攻,19日占領。隨著英軍勝利而來的是駭人聽聞的獸行,對起義軍及其家屬的大批槍殺。盡管如此,起義軍仍然繼續戰鬥。殖民者又分兩路討伐:一路從馬德拉斯向班達,一路從孟買向瓜寥爾。占西成為起義的中心,印度民族英雄拉克希米·拜依王後在那裏領導起義。盡管守軍英勇奮戰,該城仍於1858年4月被英軍攻占。退到熱帶叢林的起義軍在莫拉維·艾哈邁德和丹地耶·多比的領導下展開了遊擊戰爭,一直堅持到1859年5月。起義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起義軍內部缺乏統一領導。這次起義發生在封建關係占統治地位,資產階級社會的階級尚未形成的國家裏。封建主把保持自己的特權看得高於國家從外國壓迫下解放出來。英國殖民者在兵力上較起義軍占優勢。起義軍沒有統一的領導,組織性不強,各起義中心之間互不聯係。起義軍在軍事組織上的不足之處是由裝備低劣、未經訓練的人組成的非正規部隊數量過多。

事實證明,封建主沒有能力領導民族解放戰爭。參加起義的印度大封建主和大地主都背叛了人民的利益,在英國人的許諾和讓步下,站到了殖民者一邊。封建主領導者采用的防禦戰術使殖民者有時間動用各種手段,掌握主動權。盡管印度民族起義失敗了,但從根本上動搖了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加速了東印度公司的滅亡。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起義暴露了英殖民統治的虛弱。這次起義是印度人民驅逐殖民統治者以擺脫悲慘境遇的第一次嚐試。此外,印度北部起義的規模與聲勢如此之大,使英國資產階級為鎮壓起義不得不動員不列顛帝國的相當大的兵力。如馬克思所說,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起義同中國太平天國起義和伊朗巴布教徒起義一樣,是亞洲人民對資本主義大國,首先是對英國奴役他們的回答。馬克思指出,這次起義“與亞洲各大國對英國統治的普遍不滿同時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