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紅軍西征時的彭德懷(1)(1 / 2)

1936年6月,紅軍西征時,彭德懷被中央委以重任,成為統領紅軍西征的總指揮,即中國人民抗日紅軍西方野戰軍的司令員。這時,彭德懷同誌年僅38歲,已經經曆了舊軍閥、井岡山時期和長征,指揮了許多重大戰役,戰功卓著,他已經成長為一名的傑出軍事家和革命領導人。

1.彭德懷的出生

1898年,彭德懷出生在湖南省湘潭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全家六口人,祖母、父親、母親、姐姐和彭得華,還有沒有娶妻成家的伯祖夫同他們一起生活。彭德懷的父親彭民言,秉性耿直,重義氣。年輕的時候與同村人外出賣茶葉,夥伴病死途中,無錢下葬,於是,他日夜兼程,背著夥伴的屍體回家。走了一程,屍體被磨爛了,沒有辦法就雇人與他一起抬著屍體趕路。因此,彭民言“百裏背屍”在鄉裏被傳為美談。而他本人也由此得了哮喘病,病情逐年加重,最後隻能靠裝殮死人掙口飯吃。一家的生活重擔都壓在彭德懷的母親身上,彭的母親是當地的一個周姓貧苦農民的女兒,後來,又生了兩個男孩。每日,侍奉婆母,照顧丈夫,撫育孩子,從早晨到晚上忙個不停。

彭德懷從小就聰明懂事,父母就商量再苦再累也要送他上學,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6歲時,母親送他到姨夫的私塾去讀書。彭的姨夫在鄉間行醫兼開私塾,為人善良寬厚,知道彭家困難,就免收學費。彭入學後,為了感謝姨夫,常常早起上山砍一捆柴,背到姨夫家,再去讀書。到了農忙季節,要幫助母親幹活,隻能在雨天去上學。他聰明好學,深得姨夫喜愛。姨母見他經常不帶午飯,也常給他一點吃的。這樣斷斷續續地讀了兩年的書,讀完了《三字經》、《百家姓》、《莊農雜字》、《幼學故事瓊林》和四書中的《中庸》、《論語》和《孟子》。好景不長,母親生完第四個兒子(後餓死)後,就患痢疾,一病不起很快就去世了。13歲時,一家生計無法維持,彭德懷隻得離開家門,到煤窯做車水工,在潮濕陰暗的礦洞裏,一天勞動十二三個小時,得30文工錢。幹到第二年,煤礦虧本倒閉,礦主逃跑,白幹了一年,散夥時大家每人隻得了4升米。

1910年,湖南省連遭蝗災、水患,遍地饑饉。1913年,湘潭大旱,15歲的彭德懷參加了“吃大戶”、“鬧糶”活動,到地主家搶米,因此,招來禍端不能在家待了,連夜逃跑,離開了湘潭老家烏石。後來到一個緊挨洞庭湖畔,叫西林圍的地方做修堤工。但是由於殘酷的剝削,堤工無法生活,1916年底,彭參加了要求年關預發工錢的活動,被當局認為是不安分子遭到驅逐。此時,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已經爆發,推翻了封建帝製,可惜的是被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袁死後,其培養的北洋軍閥各派勢力,割地稱雄,各軍閥連年混戰。湘軍(清朝末年,曾國藩為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在湖南建立的地方武裝。此後,到北伐戰爭,湖南的地方武裝一直被稱為湘軍)就是其中一支。當時,正好趕上湘軍成立第二師,在長沙征兵,彭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憤而投軍。此後,彭在湘軍中英勇善戰,表現突出。在舊軍閥湘軍中,整整待了12年,由一個二等兵開始,先後升為為一等兵、副班長、班長、代理排長、排長、代理連長、連長、代理營長、營長、代理團長、團長,走過了舊軍隊中的每一級階梯,他跨越的每一級都是他軍事才能積累和煥發的一步。在此期間,湘軍與其他軍閥一樣,都陷入軍閥混戰中,置民於水火而不顧,這使得彭德懷大失所望,在思想深處渴望尋求新的出路,立誌救國救民,他組織了以“以救國救民為宗旨,不做壞事;不貪汙腐化(包括不刮地皮,不討小老婆),不擾民。”的秘密組織救貧會,並開展了一些救濟活動,反響很大,甚至因得罪地主惡霸不得已而暫時離開部隊一段時間,後被召回。1922年8月,考入當時的湖南陸軍講武堂,學習四大教程(戰術、地形、築城、兵器)、四小教程(操典、野外條令、射擊攪翻、內務條令)、軍製學、馬術、山野炮戰術等,整整學習10個月,使得彭德懷在已有豐富的實戰經驗的基礎上,又有了相當的軍事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