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山山脈
陰山地區人類活動的曆史非常悠久,是內地漢族與北方遊牧民族交往的重要場所。現存名勝有昭君墓(青塚)、戰國趙長城、高闕雞鹿塞、武當召(漢名廣覺寺)、美岱召、百靈廟等。古今有許多著名詩句描寫此山。如南北朝著名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蒼穹,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又如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等名句。
李靖
李靖與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徵、尉遲敬德、李孝恭、高士廉、蕭踽、段誌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徐世績、秦叔寶,合稱淩煙閣二十四功臣。
張公瑾
張公瑾,字弘慎,魏州繁水(今河北大名)人。開始在王世充手下為官。高祖李淵建唐,張公瑾歸國,後被尉遲敬德等人薦於李世民,引入幕府。張公瑾病死時年僅三十九,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禮及當時風俗,辰日不能哭泣),諡日襄。貞觀十三年,改封郯國公。
60.退戰
【題解】
劉伯溫認為,與敵軍作戰時,如果種種條件對我方不利,就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先行撤退,以保存實力,待時機成熟時再與敵交戰。三國時代,魏國大將曹爽率軍進攻蜀國,由於蜀將費禕已出兵搶占了地形險要的三嶺,於是便撤兵回國不再強求交戰,就是一個“知難而退”的典型戰例。
【原文】
凡與敵戰,若敵眾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爭,當急退以避之,可以全軍【1】。法曰:“知難而退。”【2】
三國魏將曹爽【3】伐蜀,司馬昭同行出駱穀,次【4】於興勢。蜀將王平乘夜襲擊,昭令堅臥不動。平退。昭謂諸將曰:“費禕據險拒守,進不獲戰【5】,攻之不可,宜急旋軍【6】,以為後圖。”爽等遂退,禕果馳兵趨三嶺爭險,爽等潛師越險,乃得過。【7】
【注釋】
【1】全軍:保全軍隊不受損失。
【2】知難而退: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3】曹爽:字昭伯,曹操的侄孫。
【4】次:駐軍,駐紮。
【5】進不獲戰:指進軍也得不到交戰的機會。
【6】旋軍:撤離,撤軍。
【7】戰例出自《晉書·文帝紀》。
【譯文】
與敵軍作戰,如果敵眾我寡,而且地形條件對我方不利,憑軍事實力又無法與敵軍抗爭取勝,就應當立刻撤退以躲避敵人,這樣就可以保全我軍不受損失。正如兵法所說:“如果確知與敵人作戰難以戰勝敵人,就應迅速撤退。”
三國時,魏國大將軍曹爽奉命率軍進攻蜀國,司馬昭為征蜀將軍而隨同前往,穿過駱穀後,在興勢山駐軍。蜀將王平率兵在黑夜偷襲魏軍,司馬昭命令部隊堅守不準出動,王平未能成功隻得退回。司馬昭提議說:“蜀國大將軍費禕如果占據險要地勢堅守不出,我們進軍也得不到交戰的機會,強攻硬打也達不到作戰目的。因此,應當先撤離,以後再作打算。”曹爽等人領兵便撤退了。蜀將費禕果然率軍迅速地搶占了三嶺險要地形,曹爽等將領率軍偷偷闖過險阻,終於才得以徹底撤退。
王平
王平(?—248年),字子均,益州巴西宕渠(今四川渠縣)人。初為曹操帳下一員戰將,通曉漢中地理,在漢中之戰時被任命為徐晃的副將,因受徐晃排擠而投降於劉備。後跟隨諸葛亮南征、北伐,多次受命執行任務,表現十分活躍。諸葛亮去世後,王平在蔣琬的推薦下,到永安防守吳國。
費禕
費禕(?—253年),字文偉,三國時江夏黽(今羅山)人。其幼年失去父母,隨其同族伯父費仁流落蜀國,後投靠姑表兄弟益州刺史劉璋。劉備平定四川後,立太子劉禪,費禕與董允同為太子舍人、庶子,後升為後軍師、尚書令、大將軍。延熙十六年新年聚會,費禕暢飲大醉,被魏國降將郭循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