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戰爭史上,大炮被稱為“戰爭之神”。如果說戰爭是一曲交響樂,那麼大炮無疑是其中最重的音符。它以雷霆萬鈞之勢,摧毀著戰場上的任何東西,瓦解了敵人的囂張氣焰。從軍事學的角度來說,隻要口徑等於或超過20毫米、用火藥燃氣壓力作為能源,拋射彈丸的身管類武器,都可以被稱為大炮。
大炮的前身,被稱為火銃。它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元朝,以青銅來製作身管,口徑達到105毫米。
第一節曆史回眸——古代大炮的發展
自從中國的煉丹師發明了火藥,人們就一直在探索這種黑色粉末的軍事用途。經過唐朝後期、五代和兩宋的不斷探索,火銃、大炮在元、明兩代開始趨於成熟,並在明朝成為軍隊的製式裝備。到明朝,政府就有了專門製造大炮和火藥的工匠,並且建立了以大炮、火銃為主要武器的神機營。到清朝鹹豐年間,又重建了這一編製。明朝航海家鄭和在遠下西洋的船上,就裝備有大炮。
1.舉步維艱——古老的前裝滑膛炮
早期的大炮非常笨重,動不動就有幾千斤重,其材質有銅有鐵,甚至有以硬木做的山寨版大炮。火藥傳入西方以後,大炮開始在西方快速發展。14世紀,歐洲出現了發射石彈的大炮,到了15世紀中期,大炮與火藥的技術,已經達到高峰,大炮成為軍隊中一種重要的武器。如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城牆就被攻城巨炮所發射的大石炮彈所轟毀。雖然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似乎是因為小城門被轟開所致,但事實上,我們也可以說,炮轟讓突擊成為可能。
中古時代的大炮,被用做攻城時炮轟城牆,以及在戰場上向大批的敵軍開火之用。它們可以精準地轟毀城堡裏麵建築物的垂直外牆,因此人們便發展出傾斜低矮的外牆,用來取替高聳垂直的外牆。
在這段時期裏,大炮在戰場上的作用還非常有限,因為當時的大炮仍非常笨重,作戰時很難移到新的位置上開火,對能快速移動的步騎兵威脅有限。
中世紀的歐洲,征戰不休。戰爭對炮彈的迫切需要,不斷地刺激大炮製造技術的發展。在這一推動過程中,很多著名的科學家也應運而生。比如17世紀的伽利略,他提出了彈道拋物線理論,另外,牛頓對空氣阻力也進行了研究。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位期間(1611~1632年),采取減輕大炮重量和使大炮標準化的辦法,大大提高了大炮的機動性。1697年,歐洲用裝滿火藥的管子,來代替點火孔內的散裝火藥,簡化了瞄準和裝填的過程。
到17世紀末,歐洲已有大多數國家使用了榴彈炮。
18世紀中葉,普魯士國王弗裏德裏希二世和法國炮兵總監格裏博弗爾,致力於提高大炮的機動性,並使大炮進一步標準化。英、法等國經多次試驗,統一了大炮口徑,使大炮各部分的金屬重量比例,更為恰當;此外,還出現了用來測定炮彈初速的彈道擺錘。19世紀初,英國采用了榴霰彈,並用空炸引信保證榴霰彈適時爆炸,從而大大提高了對敵有生力量的殺傷力。
2.道高一尺——後裝線膛炮的出現
從大炮出現到19世紀中葉,大炮一般是滑膛前裝炮,主要發射實心球彈,也有部分大炮發射球形爆炸彈、霰彈和榴霰彈。最初的線膛炮是直膛線的,這種結構主要是為了前裝彈丸的方便。這種大炮發射速度慢,射擊精度低,且射程近。為了增加大炮的射程,19世紀初歐洲許多國家進行了線膛炮的試驗。
1846年,意大利的卡瓦利少校製成了螺旋線膛炮,發射錐頭柱體長形爆炸彈。螺旋膛線使彈丸旋轉,飛行穩定,提高了大炮的威力和射擊精度,也增大了大炮射程。在線膛炮出現的同時,炮閂也得到了改善,大炮實現了後裝,發射速度明顯提高。線膛炮的出現,是大炮結構上的一次重大變革,現在線膛炮身還被廣泛使用。滑膛炮,則以迫擊炮、坦克炮等形式繼續被使用。
由於榴彈炮的射程太近,所以人們就加長大炮的身管,這種長身管的大炮被稱之為加農炮。由於當時歐洲海戰的盛行,人們把大炮也搬上了軍艦,稱之為艦炮。後來,迫擊炮、坦克炮、航空炮、火箭炮等也相繼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