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曲(1 / 3)

所有的傳奇,都從埃斯特拉共和國開始。

你可以它當作是一個在二十一世紀中葉全新誕生的國家,又或者是存在於平行宇宙中的另一個地球上的某個國家,不過,這其實也算不上是一個必須要弄清楚的問題。

無論埃斯特拉共和國誕生於何時何處,它的真正興盛,都是以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最終結束為契機。在那場史無前例的慘烈核大戰之後,戰前的幾大傳統強國均遭到了無法挽回的重創,而一直保持中立的埃斯特拉共和國則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由於在地理位置上遠離發生核爆的主戰場,環境所受影響相對較小並且原本地廣人稀的埃斯特拉在戰後迅速湧入了大量的外國移民,再加上時任共和國總統帕特裏克·貝爾極富遠見的主導了著名的“2079特別移民法案”的實施,就使得世界各領域的精英人才如百川入海般的彙集而來,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埃斯特拉共和國,便由此在經濟、科技、軍事等各個方麵迅速占據了世界領先地位。

2081年1月1日,聯合國迎來了自其成立一百多年來的最為重大的一次變革——埃斯特拉共和國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同時,聯合國的總部也正式遷往了埃斯特拉的維斯特尼市。盡管聯合國秘書長在對此發表的官方聲明中強調,這樣的決定完全並且僅僅是出於讓各國代表在較好的自然環境下工作的考慮,但世界各國的輿論則普遍對此有著各自不同的解讀。

2082年4月1日,經過埃斯特拉共和國一年多的倡導和推進,在輔以各種手段的斡旋乃至威脅之下,世界各大國領導人在維斯特尼共同簽署條約,計劃用十年的時間徹底銷毀各類核武器——這個重大的曆史時刻不僅讓人們看到了世界長久和平的希望,也標誌著埃斯特拉共和國真正的成為了人類世界名符其實的新一代領導國家。

和平的時代終於到來,但是,人們心中的緊迫感卻並沒有減輕太多——由於大規模核戰的影響,北美和歐亞大陸的很多地區的自然環境都已經惡化到了讓人難以生存的地步,而失去國外援助的非洲和南美的發展中國家則開始出現大麵積的糧食危機,再加上石油煤炭等傳統資源相繼瀕臨枯竭,地球的未來,正呈現出一片前所未有的黯淡景象。

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人類隻能選擇加快星際探索的步伐,而非常遺憾的是,此時世界各國的星際飛行技術相對於一百年前並沒有實現質的突破,人類基本的活動範圍仍僅限於太陽係內。在對火星進行的多次模擬改造均得到否定結果的背景下,這就使得人類必須研發出足夠飛出太陽係的先進飛船,才有可能繼續去尋找適合人類生存的行星。

2083年10月4日,基於聯合國框架組建的星際探索聯盟正式成立,該組織集合了地球各國的科研精英,準備用全人類的共同力量去研發新一代的超高速星際飛船。建造星際飛船所需的各項主要技術被分為了十多個研究項目組分布於世界各國,而在這其中,有兩項關鍵技術被人們普遍認為最具難度和挑戰——在哈薩克斯坦研發的大型核聚變反應堆,以及在埃斯特拉研發的等離子推進係統。

不過,這樣一個看似比較合理的研究計劃,在一些埃斯特拉國民的眼中卻存在著很多爭議,因為在他們看來,埃斯特拉共和國完全有能力依靠本國的科研人員獨自進行星際飛船的研究和製造,畢竟,多國聯合研究的項目在未來終究要涉及到非常麻煩的利益分配問題。

但對於埃斯特拉的領導人而言,他們所要考慮的並不僅僅是本國是否有能力獨立研發飛船的問題,同時還不得不顧忌到其他國家對於此事的反應——如果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都處於領先地位的埃斯特拉宣布獨立研發星際飛船,那就必然會引發其他國家的警惕和敵視,而一旦世界各國聯合起來針對埃斯特拉進行孤立、製裁、甚至是戰爭威脅,那麼剛剛崛起並沒有幾年的埃斯特拉的前景就不那麼美妙了,畢竟它在當時還顯然並不具備對抗全世界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