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克斯製定和指揮的“震懾行動”,是美軍對伊作戰計劃中的核心內容,它創造性地將美軍“震懾作戰”理論首次運用於戰爭實踐。該行動在陸、海、空、天、電、心理等多維作戰空間,憑借美軍軍事力量的全維優勢,以空襲、地麵進攻、心理戰、輿論戰等作戰行動,同時發起猛烈而持續不斷的攻勢,達成震懾瓦解敵軍、攻心奪誌、快速擊敗敵軍的戰略目的。從3月21日開始至4月3日結束,“震懾行動”以精確火力戰、地麵裝甲集群高速進攻,對進攻路線上敵重兵駐守的中心城市實施快速圍困,主力繞過敵軍防禦強點,對關鍵戰略目標巴格達形成合圍,迅速割裂伊軍整個防禦體係,使之成為一個個孤立戰鬥、無法相互策應的絕望之敵。同時,配合以強大的輿論宣傳等心理戰攻勢,使伊軍畏戰、厭戰、避戰,軍民離心,致使伊拉克空有30多萬軍隊,在不足一個月時間內便土崩瓦解。
3月底,奪取城市作戰開始。3月30日,英軍開始向巴士拉城郊發起進攻,至4月7日,基本控製巴士拉大部分城區,期間未遇到有組織的大規模抵抗。3月28日至4月6日,美軍在擊退零星襲擊後,占領納西裏耶;3月30日,美陸軍第109空中突擊師包圍納傑夫後,經過一天中等強度的作戰,清除了納傑夫外圍據點,將伊軍嚴密包圍在納傑夫城內,之後大力開展心理戰,晝夜不停地用高音喇叭向城內居民和守軍喊話;4月4日,美軍在空中火力準備之後,以第3機步師第1旅經數小時激戰,攻陷納傑夫。4月2日,美軍包圍卡爾巴拉,4日對該城發起攻擊,經兩天激烈戰鬥,美101空中突擊師第2旅占領全城。4月4日,美軍陸戰第1師進抵巴格達東西兩側;第3機步師、第101空降師完全控製了薩達姆機場,占領巴格達以南的攻擊位置;美特種作戰部隊空降至巴格達通往北方的主要公路,切斷巴格達守軍向提克裏特撤逃的通路;巴格達被四麵合圍,已成甕中之鱉。4月5日,弗蘭克斯批準美第3機步師實施“雷霆行動”,以兩個營兵力共60輛坦克和部分裝甲戰車,突然向巴格達市內中心突進,在空中戰鬥機和攻擊直升機的掩護下,橫穿巴格達,與薩達姆機場部隊會合。行動中,打死伊軍約1000人,極大震懾了巴格達守軍,進一步摸清了伊軍防禦部署情況。6日,美軍進一步壓縮包圍圈,掃清市郊外圍據點。4月7日,美軍第3機步師第2旅開始向市區中心進攻,至9日占領巴格達中心廣場,完全占領巴格達市。薩達姆及其軍政要員秘密潛逃,不知所蹤。之後伊境內各個城市守軍紛紛投降。4月13日,美海軍陸戰隊經數小時激戰,占領提克裏特。
巴格達之戰後,弗蘭克斯立即組織美軍開始搜索清剿行動,在伊全境搜捕伊軍政要員,消滅反美武裝,收繳民間散落的武器等。但因其戰爭的非正義性,日益激起伊拉克人民的反美情緒,對美英軍隊的襲擊不斷增大。至5月1日伊拉克戰爭結束時,該項行動收效甚微。
伊拉克戰爭曆時43天,美英駐軍以亡168人、傷554人、失蹤3人的代價,殲滅伊軍1.08萬人,俘虜7000人,其餘全部潰散,實現了推翻薩達姆政權、占領伊拉克全境的目的。從軍事角度上看,美軍以極少的人員傷亡,在很短時間內擊敗一個擁有30多萬軍隊的國家,贏得漂亮的軍事勝利。但戰後伊拉克局勢日益動蕩,民眾生活窮困,恐怖活動不斷,美軍戰後維護穩定困難重重,因而這一戰爭的最後勝利目前還無法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