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以後,關於冷戰的一些絕密資料陸續得到解密,通過這些資料,人們對那個年代的一些事件和人物有了更多的認識和了解,原來長期讓人們感到困惑的一些謎團,也隨之慢慢解開。
比如,在朝鮮戰場上,年輕的中國空軍之所以能夠在與經驗豐富、裝備先進的美國空軍的較量中屢創佳績,除了自身勇敢無畏的精神和不斷的學習總結外,蘇聯在背後所起的作用也是相當巨大的,他們提供給了誌願軍空軍先進的米格戰鬥機……然後在外麵塗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標誌,並且在飛行員的訓練上也提供了很多的支持。可以說,沒有他們的參與,朝鮮上空的較量將會是另外一番景象和結果……這在過去雖然有許多猜測和傳說,但直到近年來那些檔案曝光後,人們才第一次證實了先前的一些推斷。而另外一些謎團,在相關資料向公眾公布之前,將會一直塵封在曆史的記憶深處,任憑人們做出種種解釋和臆測。
本書以冷戰這一曆史時期為背景,以發生在空中的直接對抗為敘述客體,這些空中對抗既包括發生在冷戰雙方——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兩大集團之間的,也包括那些發生在這兩大集團之外的,或其中一個集團與另一個集團之外的對抗。如印巴空中對抗、英阿馬島空戰。
對於本書來說,“冷戰”這一名詞更多的是一個時間界定,而非內容主體。書中參考了大量關於冷戰以及空戰的著作和研究文章,在此基礎上甄別遴選、重新編排,以編者的視角和語言展開敘述,力求還每一件事實一個準確、客觀、全麵的麵貌。在此,謹對本書所引資料的那些作者表示真誠的謝意!
另外,本書得以出版,很多人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在此,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感謝重慶出版社的各位領導和老師的指導和幫助,尤其感謝陶誌宏、饒亞兩位主任,何晶編輯;感謝北京光輝書苑文化傳播公司的石恢先生、方圓女士、於始先生、張春暉先生、王瑋女士、孟微微女士、王暉龍先生、董倩超女士,感謝他們對本書的選題策劃、資料收集和內容編撰,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本書的順利出版離不開他們的大力支持!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還得到以下朋友的關心和幫助,在此一並向他們致以誠摯的謝意:肖燕、金利傑、趙智楠、張賢、方清、歐陽秀娟、周會娟、韓佳媛、張思博、王雪、金西東、史丹於、李紅、許丹、李青雲、陳炫、劉亞爭等。
感謝以上老師和朋友的幫助,也希望各位讀者不吝賜教,以使不當之處在再版時得以糾正。
編者
2010年4月22日
1946年3月5日,應邀訪美的丘吉爾在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奏響了“冷戰”的序曲;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正式提出“對蘇聯發動冷戰以遏止共產主義”,標誌著“冷戰”正式開始。
1991年,蘇聯解體,美、蘇兩大集團間長達40餘年的“冷戰”才算真正終結。
在冷戰時期,各國雖然懾於核威力,沒有爆發新的世界大戰,但是,局部地區的衝突和對抗卻從未停止過。
這種對抗不僅體現在陸地上、海洋上,同時也體現在天空中。
早在20世紀20年代,意大利的朱裏奧·杜黑就提出了製空權理論。他認為:“飛機的出現將導致戰爭的特性發生變化……從空中對後方居民和經濟目標的打擊,更能摧垮對方的抵抗意誌,取得戰爭的勝利……在未來戰爭中,空中戰場將是決定性戰場,空中力量將是決定性力量……掌握製空權就是勝利;沒有製空權,就注定要失敗,並接受戰勝者願意強加的任何條件。”
而自二戰以來的所有戰爭實踐,日益證明了這一理論的正確性。
海灣戰爭結束後,美國國防部在論述“空中優勢和製空權”問題時指出:“在未來對付擁有軍事高技術裝備之敵的衝突中,爭奪製空權的戰鬥將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伊拉克軍事機器的命運,將使人們幾十年都難以忘卻。”
天空,現代戰爭爭奪的一個焦點。
天空,決定現代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冷戰時期的天空,在詮釋製空權對現代戰爭重要性的同時,更上演了無數場精彩紛呈、激動人心的對抗。
從朝鮮到越南,從中東到南亞,從大西洋到南海……空中的對抗幾乎無處不在。
這些空中對抗,不僅譜寫了無數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也成就了許許多多的英雄和傳奇。
冷戰的天空,因一係列的空中對抗而呈現出別樣的色彩。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回望這片曾經不平靜的天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