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3月5日,應邀訪美的丘吉爾在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奏響了“冷戰”的序曲;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正式提出“對蘇聯發動冷戰以遏止共產主義”,標誌著“冷戰”正式開始。

1991年,蘇聯解體,美、蘇兩大集團間長達40餘年的“冷戰”才算真正終結。

在冷戰時期,各國雖然懾於核威力,沒有爆發新的世界大戰,但是,局部地區的衝突和對抗卻從未停止過。

這種對抗不僅體現在陸地上、海洋上,同時也體現在天空中。

早在20世紀20年代,意大利的朱裏奧·杜黑就提出了製空權理論。他認為:“飛機的出現將導致戰爭的特性發生變化……從空中對後方居民和經濟目標的打擊,更能摧垮對方的抵抗意誌,取得戰爭的勝利……在未來戰爭中,空中戰場將是決定性戰場,空中力量將是決定性力量……掌握製空權就是勝利;沒有製空權,就注定要失敗,並接受戰勝者願意強加的任何條件。”

而自二戰以來的所有戰爭實踐,日益證明了這一理論的正確性。

海灣戰爭結束後,美國國防部在論述“空中優勢和製空權”問題時指出:“在未來對付擁有軍事高技術裝備之敵的衝突中,爭奪製空權的戰鬥將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伊拉克軍事機器的命運,將使人們幾十年都難以忘卻。”

天空,現代戰爭爭奪的一個焦點。

天空,決定現代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冷戰時期的天空,在詮釋製空權對現代戰爭重要性的同時,更上演了無數場精彩紛呈、激動人心的對抗。

從朝鮮到越南,從中東到南亞,從大西洋到南海……空中的對抗幾乎無處不在。

這些空中對抗,不僅譜寫了無數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也成就了許許多多的英雄和傳奇。

冷戰的天空,因一係列的空中對抗而呈現出別樣的色彩。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回望這片曾經不平靜的天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