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維佳、劉印生

《鹹陽市秦都區軍事誌》是鹹陽市秦都區社會主義方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鹹陽縣建縣以至設區以來第一部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記述區域軍事組織及其活動情況的專誌。它的編纂出版,為我區眾多史誌增添了一朵新的奇葩,是全區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秦都,因秦王朝在鹹陽建都而得名。自秦孝公十二年(前350)遷都鹹陽起至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為鹹陽縣建製。1952年12月,析鹹陽縣城區增設丁等縣級市鹹陽市。1958年12月,鹹陽縣並入鹹陽市。

1983年10月,鹹陽地區改為鹹陽市(地級)後,原鹹陽市改為鹹陽市秦都區。

1986年12月,以鹹陽市區樂育路為界,西部為秦都區,東部增設渭城區。

秦都區地處關中平原腹地,近鄰西安,為鹹陽市市轄區之一。轄區橫跨渭河南北,地勢平坦,交通便利,經濟發達,兵員充足,既是鹹陽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又是陝西省國防動員的重要基地之一,也是省會西安的重要門戶,素有“門戶鎖鑰”之稱,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秦都區有著濃厚的政治文化和豐富的軍事曆史遺存。早在古代,境內就有了軍事機構及其軍事組織。特別是周秦時期,鹹陽不但是中國分封製度的發祥地,而且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製國家秦王朝的首都所在地。在秦王朝及其以後的曆史長河中,鹹陽作為中國13個王朝的京畿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曆史上許多重要戰事曾在這裏發生,眾多的軍事人物在這塊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叱吒風雲的曆史壯劇,留下了許多彪炳史冊的曆史足跡,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凱歌。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後,開辟了中國曆史的新紀元。1927年3月,中國共產黨鹹陽特別支部創建後,隨即組建了農民自衛武裝,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1928年5月,中共鹹陽區委員會組織和領導了震撼鹹、長、鄠等地的鹹長暴動,沉重地打擊了橫行鄉間、無惡不作的大土豪、大惡霸的囂張氣焰。1938年暑期,中共鹹陽特別支部在雙照小學創建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組織,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46年9月,中共鹹陽縣工作委員會成立後,立即將在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組建的鹹陽武工隊改建為鹹陽支隊。

1947年5月,鹹陽支隊被改編為渭北遊擊總隊第五支隊。渭北遊擊總隊第五支隊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堅持武裝鬥爭,擴大遊擊區域;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策動和組織國民黨地方武裝起義;配合人民解放軍主力作戰,打擊國民黨地方頑固勢力;搜集和傳遞情報,為人民解放軍主力解放鹹陽創造了條件。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1年3月,鹹陽縣人民武裝部正式成立。鹹陽縣人民武裝部成立伊始,即組織部隊官兵開展了剿匪、反霸、抗美援朝運動,參加了建政、土地改革和鎮反工作,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在全麵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鹹陽縣(市)人民武裝部及其秦都區人民武裝部和駐境部隊廣大官兵、民兵預備役人員,積極參加地方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開展軍民共建,維護社會穩定;支援地方搶險救災,保護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為秦都區的經濟繁榮、社會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利用修誌的方式記述境內軍事組織的曆史、現狀及其活動,總結曆史經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鹹陽市秦都區軍事誌》以豐富的史料、嚴謹的筆法和規範化的科學體例,集中記述了有史以來境內軍事領域的曆史狀況及其重要戰事,重點記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縣市區人武部及其駐軍的情況,它凝聚了曆屆編委會成員和編纂工作者的心血,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在編纂過程中,編纂工作者始終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本著對人民負責、對曆史負責的敬業精神,廣征博采,去粗取精,反複考證,去偽存真,做到了觀點正確、史料翔實、文字精練、體例規範,是一部具有思想性、文獻性和科學性的誌書。它的出版,具有十分重要的存史、資治、教育和交流的作用,相信定會得到駐區各部隊廣大官兵、民兵預備役人員和社會各界的歡迎。

(作者分別係中共鹹陽市秦都區區委書記、鹹陽市秦都區人民政府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