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靖

吳堡軍民盼望已久的首部《吳堡縣軍事誌》編纂成功,正式出版,可喜可賀!

吳堡地處西北黃土高原之東陲,黃河中遊之西濱,扼秦晉交通之要衝,是曆代兵家戰略要地。人民屢遭戰亂之苦,兵匪之害,同時也受到了啟示和鍛煉,凝聚力很強,並富有反抗精神。在舊社會有過多次抗糧、抗捐鬥爭,贏得了在這塊土地上的生存權利。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吳堡人民揭竿而起,較早地創建了黨的組織、紅軍蘇維埃政權。王國昌、慕生桂、慕生忠等一批老前輩組織領導的工農革命武裝,在劉誌丹、謝子長指揮下,曆經多次戰役、戰鬥,為粉碎國民黨軍隊對陝北蘇區的數次“圍剿”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我軍西北戰史上也有其一定的地位。抗日戰爭中,吳堡為陝甘寧邊區之東大門,軍民共守河防,陣地固若金湯,日寇不能越雷池一步,保衛了邊區和黨中央的安全。解放戰爭中,人民奮起戰鬥,為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從這裏渡送過千萬出征的戰士。更值得永記的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領袖人物經過這裏東渡黃河,尤其是周副主席戎馬倥傯數渡往返晉陝之間,都是吳堡人民派優秀水手,駕木舟、越險灘、戰惡浪,安全渡送的。

吳堡是一個貧瘠的山區小縣。新中國成立前時遭天災人禍之害,“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糧”,並非誇張。但人民是勤勞勇敢的,他們戰天鬥地,精耕細作,養成了頑強拚搏、艱苦創業的好風尚,在這裏繁衍子孫後代,培育了不少傑士仁人,輸出過許多英雄的兒女,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作出過犧牲和重要貢獻。明清之際,蜚聲一時的白文選,是吳堡曆史上的佼佼者。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更造就了眾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者。有麵對反動派屠刀英勇不屈的慕嘉績、賈仰青等烈士,有出生入死、優秀的指揮員薛翰臣、王生秀、郭毓仁等陣亡烈士。可以說,在曆次革命戰爭中,吳堡籍戰士以吃苦耐勞、英勇頑強而著稱,為國捐軀者數以千計,確是吳堡人民的光榮。

吳堡革命的曆史是光輝的曆史。為了《吳堡縣軍事誌》的誕生,編纂人員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曆經調研、數易其稿,通今貫古,力求翔實。我深信《吳堡縣軍事誌》的出版,必將對我縣的資政、教化、國防建設等各方麵的工作產生深遠影響。

吳堡是我的故鄉,在這裏我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人民養育了我,弱冠之年我踏上革命的征途,造就了我為一名職業軍人而幸存。故土風情眷戀之甚,為《吳堡縣軍事誌》寫序自當效力。因已年高體衰,捉不起筆,將為《吳堡縣誌》寫的序略加修改以代此序,願借此機會祝家鄉軍民在黨的改革開放富民方針政策的指引下,早日全麵走上小康之路。

2006年春節於首都香山

(王國靖原軍委直屬坦克技術學校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