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聚焦徐州(1)(1 / 3)

一、中國軍事形勢的新轉折

1948年11月初,中國軍事形勢已進入一個新的轉折點,即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早已占有優勢,而且在數量上現在也已占有優勢;國民黨蔣介石不僅在軍隊數量上急速地轉入劣勢,而且在政治、經濟方麵亦麵臨崩潰。根據中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中共中央、毛澤東決心抓住時機,擴大決戰規模,加速戰爭進程,爭取再用1年左右時間,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蔣介石的反動統治。

(一)人民解放軍力量全麵超過國民黨軍

根據新華社11月14日公布,戰爭第3年的頭4個月,即1948年7月到11月2日,由於全國各戰場人民解放軍英勇作戰,特別是南線的睢杞戰役、濟南戰役,北線的遼沈戰役,使國民黨軍在短短的4個月內,損失建製營以上部隊合計83個師的兵力。其中包括63個整師,共約100萬人,占當時國民黨軍總兵力的一半(僅10月份即喪失約50萬)。國民黨軍的總兵力雖經補充後人數也隻達290萬左右,其中正規軍由198萬人降至156萬人。人民解放軍已由戰爭第3年開始時的280萬人,迅速增加到314萬人。除去作戰損失,4個月內淨增30萬人,與同一時間的國民黨軍兵力相比,已超過20萬人。這表明,人民解放軍在數量上已經超過了國民黨軍。

人民解放軍大兵團、大殲滅戰和大城市攻堅戰的能力大大提高。不僅能在諸如豫東、遼西等野戰中殲滅國民黨軍的重兵集團,而且能在諸如濟南、錦州等攻堅戰中奪取堅固設防和重兵守備的大城市。並積累了打大規模殲滅戰和城市攻堅戰的經驗。朱德總司令在8月底召開的解放軍總部作戰局戰況彙報會上曾指出:20年來我們在軍事上所苦惱的,即對敵人堅固設防的城市無法攻破。劉少奇、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九月會議”上也談到:人民解放軍要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還要闖過帶決戰性的攻堅和一次消滅國民黨軍二三個兵團這“兩關”。濟南戰役和遼沈戰役的勝利,表明人民解放軍已經闖過這“兩關”,標誌著中國革命戰爭已轉入最後奪取城市、奪取全國政權的時期。正如朱德總司令所指出的:20年來的革命戰爭,向來是敵人找我們決戰。今天形勢變了。是我們集中主力找敵人決戰。我們正在徐州地區進行決戰,平津決戰也將開始。

濟南、遼沈戰役勝利後。東北、華東解放區更加鞏固和擴大。兩大解放區麵積合約166.09平方公裏;人口合約8708萬;縣才上城市263座,其中10個省城、1個特別市(哈爾濱)、3個出海口(安東、煙台、威海衛)。解放區農業、工業、商業、交通運輸等方麵建設的基礎大大增強,戰爭資源較之過去獲得了空前發展。正如中央軍委領導人指出的:打下濟南,對我們很有利,可以利用它原有的工業基礎進行生產。山東交通也很便利。有鐵路、運河,對今後支援大兵團作戰是一個重要的大後方。東北地區,幅圓遼闊,資源豐富,是中國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外國軍事觀察家曾評論說:“滿洲的喪失對政府是一個大悲劇,因為滿洲是中國工業最發達的地區,這亦是原來吸引政府到那裏去的原因。軍隊和資源的損失,尤其值得注意,沒有軍隊和資源,在華北的安全的抵抗就成為不可能的了。”

各解放區秋糧均獲好收成。“東北今年有八成年景。華北解放區平均七成,山東大部分地區平均六七成,陝、甘、寧平均八成,晉綏則為十年未有之豐收。”因此說,無論從經濟上和政治上,都極其有利於解放軍作戰。對於處在經濟危機深淵的國統區人民,無疑將會產生重大影響。

1947年7月至9月,人民解放軍轉入全國規模的戰略進攻。標誌著中國軍事形勢進入一個曆史性的轉折點。毛澤東稱這個轉折點“足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變點,”“是一百多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一年之後,中國軍事形勢又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達到了一個新的曆史性轉折點。1948年11月14日,毛澤東為新華社撰寫的評論中稱這個新的曆史性轉折點“是中國革命戰爭的成功和中國和平的實現已經迫近的標誌。”

(二)蔣介石集團的防線已開始總崩潰

1.軍事戰線破碎,士氣低落

在北線,經過遼沈決戰。東北“剿總”衛立煌集團正規軍連同非正規軍47萬餘人已被人民解放軍徹底消滅,東北全境解放。華北地區除太原、保定、承德、大同、歸綏諸點早已互相不能聯絡外,北平、天津、唐山、張家口諸點的聯絡亦時被解放軍切斷。華北“剿總”傅作義集團50餘萬人,一條長蛇陣分布在張家口、北平、天津諸要點上,正麵臨東北、華北人民解放聯合打擊的嚴重形勢,成為“驚弓之鳥”。閻錫山集團正規軍十幾個師10萬餘人,也被人民解放軍嚴密包圍在太原。孤立無援。